2007年省级教学团队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一、团队基本情况简介
建筑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2006年GDP占全国各行业第4位。目前,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约4000多万,其中在技术及管理岗位工作的人员约350万,具有中职以上学历或“员”级以上职业资格的人员只有150余万,专业人才的缺口极大。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建筑业的主干专业,承担建筑产品生产70%左右的任务量,主要负责建筑主体的施工任务。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本专业相关领域工作的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适应建筑工程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等职业岗位要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本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在土建施工企业从事工程项目组织、现场施工管理、质量验收、施工安全、材料检测、技术资料及工程造价等方面的业务工作。主要岗位是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资料员、材料检测实验员,相关岗位为造价员、建筑工程现场监理员。本专业适应的岗位多、需求量大、就业市场广阔。
本专业于2001年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高职高专专业教学改革试点;2002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高职高专国家级“精品专业”建设单位;2007年我院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首批28所国家级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单位,本专业列学院4个受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之首。本专业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适应专业需求的教学资源,是学院的骨干专业,目前在校生达1500余人。本专业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具有领先地位,目前是教育部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土建施工类专业指导分委员会牵头单位、中国职业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建筑专业委员会(高职)主任单位。
本专业拥有一支政治思想好、综合素质高、爱岗敬业、专业基础扎实、教学经验丰富、年龄结构分布合理的专职教师队伍。目前,教师团队共有专职教师18名,其中:教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6名、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建筑师)6名、讲师4名;省级高校教学名师1名、学院教学名师2名、50岁以上教师3名、40~49岁教师6名、30~39岁教师
7名、29岁以下教师2名;教龄最长的27年、最短的1年;部分教师具有一级注册建筑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国家监理工程师、一级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的职业资格及有关专业技术岗位的职业证书。几年来,为了适应专业建设、教学改革、课程内容改革的要求,本专业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全部教师均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达到75%,骨干教师均具有丰富的工程经历,青年教师至少经过一轮(半年以上)的企业培训。精品课建设取得进展,目前有省级精品课1门、学院精品课2门。拥有适应专业建设需要的、以骨干教师为引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教师团队。积极进行校企合作教育的探索,聘请企业专家做兼职教师,主要承担应用类课程和综合实践顶岗实习的教学工作,所承担的教学工作量约占整个教学工作量的30%。教师团队包括企业专家3名。
二、团队成员情况
1.带头人情况:
姓 名 | 赵 研 | 出生年月 | 58.6 | 参加工作时间 | 75.9 | ||||
政治面貌 | 中共党员 | 民 族 | 汉 | 性 别 | 男 | ||||
最终学历(学位) | 本科(学士) | 授予单位 | 哈建工学院 | 授予时间 | 89.7 | ||||
高校教龄 | 9年 | 职 称 | 教 授 | 行政职务 | 系主任 | ||||
联系地址、邮编 | 哈尔滨市南岗区十字街147号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150008 | ||||||||
办公电话 | 0451-87022526 | 移动电话 | *********** | ||||||
电子邮件地址 | hcczhaoy@sina.com | ||||||||
获奖情况(省部级以上) | |||||||||
1、1998年获黑龙江省首届“振兴教育奖”; 2、1999年黑龙江省建设系统先进工作者; 3、2000年黑龙江省建设系统优秀科技工作者; 4、2004年黑龙江省模范教师; 5、2006年黑龙江省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 |||||||||
主要学习、工作简历 | |||||||||
起止时间 | 学习工作单位 | 所学专业/所从事学科领域 | |||||||
1975.7~1979.7 | 哈尔滨市委五.七干校农场 | 知识青年 | |||||||
1979.9~1982.7 | 黑龙江省建筑工程学校 | 工民建专业大专班 学生 | |||||||
1982.7~1998.3 | 黑龙江省建筑工程学校 | 土建类专业 教师 | |||||||
(1987.7~1989.7) |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 | 建筑学专业 学生(脱产学习) | |||||||
1998.3~ |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 土建类专业 教师 |
2.成员情况:成员人数 20人
(1)
姓 名 | 汪 绯 | 年 龄 | 45 | 参加工作时间 | 1978.10 |
最终学历(学位) | 硕士研究生 | 专 业 | 企业管理 | 高校教龄 | 9 |
职 称 | 教 授 | 职 务 | 系副主任 |
(2)
姓 名 | 李顺秋 | 年 龄 | 45 | 参加工作时间 | 1984.8 |
最终学历(学位) | 本科(学士) | 专 业 | 工业与 民用建筑 | 高校教龄 | 9 |
职 称 | 教 授 | 职 务 | 系副主任 |
(3)
姓 名 | 罗向荣 | 年 龄 | 47 | 参加工作时间 | 1981.12 |
最终学历(学位) | 本 科 | 专 业 | 建筑工程 | 高校教龄 | 9 |
职 称 | 教 授 | 职 务 | 系副主任 |
(4)
姓 名 | 王秀兰 | 年 龄 | 53 | 参加工作时间 | 1972.8 |
最终学历(学位) | 本 科 | 专 业 | 工业与 民用建筑 | 高校教龄 | 9 |
职 称 | 副教授 | 职 务 | 教研室主任 |
(5)
姓 名 | 于 英 | 年 龄 | 50 | 参加工作时间 | 1973.9 |
最终学历(学位) | 本科(学士) | 专 业 | 建筑机械 | 高校教龄 | 9 |
职 称 | 教 授 | 职 务 | 教研室主任 |
(6)
姓 名 | 王春宁 | 年 龄 | 52 | 参加工作时间 | 1955.4 |
最终学历(学位) | 本 科 | 专 业 | 建筑工程 | 高校教龄 | 9 |
职 称 | 研究员级 高工 | 职 务 | 系办主任 |
(7)
姓 名 | 南振江 | 年 龄 | 43 | 参加工作时间 | 1985.7 |
最终学历(学位) | 本科(学士) | 专 业 | 工业与 民用建筑 | 高校教龄 | 9 |
职 称 | 副教授 | 职 务 | 教研室主任 |
(8)
姓 名 | 王洪健 | 年 龄 | 43 | 参加工作时间 | 1983.3 |
最终学历(学位) | 本 科 | 专 业 | 工业与 民用建筑 | 高校教龄 | 9 |
职 称 | 副教授 | 职 务 |
(9)
姓 名 | 王 影 (王秀英) | 年 龄 | 39 | 参加工作时间 | 1988.8 |
最终学历(学位) | 硕士研究生 | 专 业 | 建筑工程 | 高校教龄 | 9 |
职 称 | 副教授 | 职 务 |
(10)
姓 名 | 李晓枫 | 年 龄 | 38 | 参加工作时间 | 1989.7 |
最终学历(学位) | 本 科(学士) | 专 业 | 建筑工程 | 高校教龄 | 9 |
职 称 | 副教授 | 职 务 |
(11)
姓 名 | 于淑清 | 年 龄 | 39 | 参加工作时间 | 1991.7 |
最终学历(学位) | 本 科 | 专 业 | 土木工程 | 高校教龄 | 7 |
职 称 | 高级工程师 | 职 务 |
(12)
姓 名 | 杨庆丰 | 年 龄 | 33 | 参加工作时间 | 1999.7 |
最终学历(学位) | 本科(学士) | 专 业 | 建筑工程 | 高校教龄 | 8 |
职 称 | 讲 师 | 职 务 | 系教学秘书 |
(13)
姓 名 | 王作成 | 年 龄 | 34 | 参加工作时间 | 1995.7 |
最终学历(学位) | 本科(学士) | 专 业 | 建筑工程 | 高校教龄 | 9 |
职 称 | 中级 | 职 务 | 系团总支书记 |
(14)
姓 名 | 郭宏伟 | 年 龄 | 32 | 参加工作时间 | 1998.7 |
最终学历(学位) | 本科(学士) | 专 业 | 建筑工程 | 高校教龄 | 9 |
职 称 | 讲 师 | 职 务 |
(15)
姓 名 | 张 怡 | 年 龄 | 28 | 参加工作时间 | 2002.7 |
最终学历(学位) | 本科(学士) | 专 业 | 建筑工程 | 高校教龄 | 5 |
职 称 | 助 教 | 职 务 |
(16)
姓 名 | 李 楠 | 年 龄 | 26 | 参加工作时间 | 2005.7 |
最终学历(学位) | 本科(学士) | 专 业 | 地理信息 系统 | 高校教龄 | 2 |
职 称 | 助 教 | 职 务 |
(17)
姓 名 | 杨 帆 | 年 龄 | 30 | 参加工作时间 | 1996.7 |
最终学历(学位) | 硕士研究生 | 专 业 | 桥梁与 隧道工程 | 高校教龄 | 1 |
职 称 | 讲 师 | 职 务 |
(18)
姓 名 | 张 厚 | 年 龄 | 52 | 参加工作时间 | 1970.8 |
最终学历(学位) | 硕士研究生 | 专 业 | 工程管理 | 高校教龄 | 9 |
职 称 | 研究员级 高工 | 职 务 | 省建工集团董事长 |
(19)
姓 名 | 任 军 | 年 龄 | 41 | 参加工作时间 | 1987 |
最终学历(学位) | 硕士研究生 | 专 业 | 管 理 | 高校教龄 | 4 |
职 称 | 高级工程师 | 职 务 | 省三建公司副经理 |
(20)
姓 名 | 李多玲 | 年 龄 | 45 | 参加工作时间 | 1985 |
最终学历(学位) | 本 科 | 专 业 | 工民建 | 高校教龄 | 5 |
职 称 | 高级工程师 | 职 务 | 省七建公司安全总监 |
三、教学情况
1.主要授课情况:(2004年以来)
课程名称 | 授课人 | 起止时间 | 总课时 |
建筑构造(二) | 赵 研 | 2003.3~2003.7 | 128 |
建筑识图与构造 | 赵 研 | 2003.3~2003.7 | 136 |
建筑识图与构造 | 赵 研 | 2004.9~2005.7 | 346 |
建筑构造(二) | 赵 研 | 2004.9~2005.1 | 64 |
建筑识图与构造 | 赵 研 | 2005.9~2006.7 | 519 |
建筑识图与构造 | 赵 研 | 2005.9~2006.1 | 90 |
建筑识图与构造 | 赵 研 | 2006.9~2007.7 | 519 |
建筑材料 | 汪 绯 | 2004.9~2005.9 | 480 |
建筑材料 | 汪 绯 | 2005.9~2006.9 | 430 |
建筑材料 | 汪 绯 | 2006.9~2007.9 | 450 |
工程材料 | 汪 绯 | 2004.9~2005.1 | 70 |
工程材料 | 汪 绯 | 2005.9~2006.1 | 70 |
建筑力学与结构 | 罗向荣 | 2004.3~2007.12 | 730 |
建筑结构 | 罗向荣 | 2004.9~2006.12 | 423 |
钢结构 | 罗向荣 | 2005.9~2007.1 | 180 |
道路与桥梁结构 | 罗向荣 | 2004.1~2006.1 | 185 |
结构抗震 | 罗向荣 | 2005.9~2006.1 | 60 |
地基与基础 | 王秀兰 | 2004.3~2004.5 | 112 |
地基与基础 | 王秀兰 | 2004.9~2004.12 | 177 |
地基与基础 | 王秀兰 | 2005.3~2005.5 2005.9~2005.12 | 116 120 |
地基与基础 | 王秀兰 | 2006.3~2006.5 2006.9~2006.12 | 167 180 |
地基与基础 | 王秀兰 | 2007.3~2007.5 | 120 |
建筑力学 | 于 英 | 2004.3~2004.7 | 96 |
工程力学 | 于 英 | 2004.3~2004.7 2004.8~2005.1 | 90 102 |
建筑力学与结构 | 于 英 | 2005.2~2005.7 2005.9~2006.1 | 68 120 |
工程力学 | 于 英 | 2005.2~2005.7 2005.9~2006.1 | 68 85 |
建筑力学与结构 | 于 英 | 2006.3~2006.7 | 68 136 |
建筑力学与结构 | 于 英 | 2006.9~2007.1 2007.3~2007.7 | 120 68 |
建筑施工组织 | 南振江 | 2004~007 | 192 |
建筑施工技术与机械 | 南振江 | 2005~007 | 150 |
建设工程进度的控制 | 南振江 | 2004~007 | 320 |
施工技术资料 | 南振江 | 2004~007 | 192 |
力学与结构 | 南振江 | 2004~007 | 380 |
地基与基础 | 南振江 | 2005~007 | 180 |
建筑施工技术 | 王洪健 | 2004.9~2004.12 | 90 |
建筑施工测量 | 王洪健 | 2005.3~2005.7 | 51 |
测量与施工 | 王洪健 | 2004.3~2004.7 | 102 |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 | 王 影 | 2004.3~2004.8 | 430 |
建筑材料 | 王 影 | 2004.9~2005.1 | 300 |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 监理概论 | 王 影 | 2005.3~2005.8 | 424 |
建筑材料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 | 王 影 | 2005.9~2006.1 | 385 |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 监理概论 | 王 影 | 2006.3~2006.8 | 614 |
建筑材料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 | 王 影 | 2006.9~2007.1 | 325 |
建筑材料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 | 王 影 | 2007.3~2007.9 | 511 |
建筑力学与结构(三) | 李晓枫 | 2004.3~2004.7 | 60 |
建筑力学与结构(二) | 李晓枫 | 2004.8~2005.5 | 216 |
建筑力学与结构(一) | 李晓枫 | 2005.2~2005.7 | 136 |
钢筋混凝土结构 | 李晓枫 | 2005.9~2006.1 | 60 |
建筑力学与结构(一) | 李晓枫 | 2006.2~2006.7 | 68 |
建筑力学与结构(二) | 李晓枫 | 2006.9~2007.1 | 144 |
建筑力学与结构(三) | 李晓枫 | 2007.3~2007.7 | 48 |
建筑力学与结构(一) | 李晓枫 | 2007.3~2007.7 | 68 |
建筑力学与结构(二) | 李晓枫 | 2007.92008.1 | 120 |
建筑工程测量 | 于淑清 | 2004~2007 | 989 |
测量实习 | 于淑清 | 2004~2007 | 885 |
建筑施工技术 | 于淑清 | 2006~2007 | 204 |
施工技术与机械 | 杨庆丰 | 2004~2007 | 667 |
高层建筑施工 | 杨庆丰 | 2004~2007 | 687 |
计算机辅助设计 | 杨庆丰 | 2004~2007 | 1886 |
建筑施工 | 王作成 | 2004.1~2007.7 | 2868 |
质量检验与平定 | 王作成 | 2004.1~2007.7 | 322 |
质量控制 | 王作成 | 2004.1~2007.7 | 480 |
质量与安全 | 王作成 | 2004.1~2007.7 | 84 |
建筑施工组织 | 郭宏伟 | 2004~2007 | 200 |
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 郭宏伟 | 2004~2007 | 180 |
建筑工程管理概论 | 郭宏伟 | 2004~2007 | 180 |
房屋建筑学 | 张 怡 | 2005.3~2005.7 | 48 |
识图与构造 | 张 怡 | 2005.9~2006.1 | 75 |
项管概论 | 张 怡 | 2006.3~2006.7 | 64 |
建筑概论 | 张 怡 | 2006.3~2006.7 | 68 |
项管概论 | 张 怡 | 2006.9~2007.1 | 64 |
识图与构造 | 张 怡 | 2006.9~2007.1 | 210 |
工程测量 | 李 楠 | 2006~2007 | 471 |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 李 楠 | 2006~2007 | 454 |
计算机应用 | 李 楠 | 2005~2006 | 45 |
建筑抗震 | 杨 帆 | 2007.3~2007.7 | 64 |
地基与基础 | 杨 帆 | 2007.9~2008.1 | 64 |
2.教材建设情况:(主要教材的使用和编写情况)
教材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出版年 | 入选规划或获奖情况 |
建筑构造 | 赵 研 | 建筑工业 出版社 | 2000 |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
房屋建筑学 | 赵 研 | 高等教育 出版社 | 2002 | 教育部规划教材 |
建筑识图 与构造 | 赵 研 | 建筑工业 出版社 | 2004 |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
建筑工程基础知识 | 赵 研 | 高等教育 出版社 | 2005 | 国家高职技能型紧缺人才推荐教材 |
建筑识图与构造 | 赵 研 | 高等教育 出版社 | 2006 |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
建筑材料应用技术 | 汪 绯 |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1.10 | |
工程材料 | 汪 绯 | 高等教育 出版社 | 2003.7 | “十五”规划教材精品教材立项 |
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的分析与处理 | 汪 绯 | 化学工业 出版社 | 2006.1 | “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 省高等教育学会科学研究三等奖 |
建筑施工技术与机械 | 李顺秋 | 建筑工业 出版社 | 2003.5 | 中职国家规划教材 |
钢结构制造 与安装 | 李顺秋 | 建筑工业 出版社 | 2004.6 | 国家高职技能型紧缺人才推荐教材 |
建筑结构 | 罗向荣 |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2003.11 | |
钢筋混凝土 结构 | 罗向荣 | 高等教育 出版社 | 2003 | 国家级“十五”规划教材 |
混凝土结构(二) | 罗向荣 | 高等教育 出版社 | 2007 | 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 |
地基与基础 | 王秀兰 (副主编) | 建筑工业 出版社 | 2004.1 | |
工程力学与水工结构 | 王秀兰(主审) | 建筑工业 出版社 | 2005.5 | |
地基与基础 | 王秀兰 | 人民交通 出版社 | 2007.2 | |
工程力学 | 于 英 | 建筑工业 出版社 | 2005.1 | 部级规划教材 获省高教科研成果三等奖 |
建筑力学 (第二版) | 于 英 | 建筑工业 出版社 | 2007.1 | 部级规划教材 |
新编建筑施工工程师手册 | 王春宁 (副主编) |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0.12 | |
建筑工程 概预算 | 王春宁 |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0.12 | |
建筑装饰定额与预算 | 王春宁 | 黑龙江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03.2 | 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 | 王春宁 (主审) | 黑龙江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04.1 | 土建学科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推荐教材 |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 | 王春宁 (主审) | 黑龙江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06.7 | 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型紧缺人才 教学用书 |
建设工程施工管理 | 王春宁 (参编) | 建筑工业 出版社 | 2007.4 | 全国二级建造师教材考试大纲 复习题集 |
工程力学 与水工结构 | 南振江(副主编) | 建筑工业 出版社 | 2005 | 规划教材 |
砌体结构施工 | 南振江(副主编) | 高等教育 出版社 | 2005 | 规划教材 |
建筑施工组织 | 南振江 | 人民交通 出版社 | 2007 | 规划教材 |
建筑材料 与检测 | 王秀英 | 化学工业 出版社 | 2003.6 | 入选“十一五”规划教材 |
建筑工程基础 | 王 影 | 高等教育 出版社 | 2005.7 | |
建筑材料应用技术 | 王秀英 |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1.10 | |
建筑工程造价 | 王 影 |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5.12 | |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材料教学大纲 | 王 影 | 建筑工业 出版社 | 2004.12 | |
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与计价 | 王 影 |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5.6 | |
混凝土结构 | 李晓枫(参编) | 高等教育 出版社 | 2003 |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
施工组织设计 | 王洪健 | 高等教育 出版社 | 2005 | |
建筑施工组织 | 王洪健 | 建筑工业 出版社 | 2004 | |
施工测量 与放线 | 于淑清(主审) | 建筑工业 出版社 | 2006 | 职教推荐 |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实训 | 杨庆丰(参编) | 建筑工业 出版社 | 2007 | 普通高等教育土建学科“十一五”规划教材 |
钢结构制造 与安装 | 杨庆丰(参编) | 建筑工业 出版社 | 2004 | |
钢结构制造 与安装 | 王作成(参编) | 建筑工业 出版社 | 2004 | |
工程建设 监理概论 | 郭宏伟(副主编) | 人民交通 出版社 | 2007 | 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规划教材 |
建筑施工组织 | 李 楠 (参编) | 人民交通 出版社 | 2007 | 规划教材 |
3.教学成果获奖情况:(包括省级奖励和国家级奖励)
项目名称 | 奖励名称 | 奖励级别 | 时间 |
高职《建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 优秀科研 成果 | 国家协会一等奖 | 2004 |
高职教材《建筑识图与构造》 | 优秀教学 成果 | 省级二等奖 | 2007 |
土建类高职毕业生质量评价方法 研究与实践 | 优秀教学 成果 | 省级二等 | 2005.6 |
高职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模式的研究 | 省高教科研 | 省级三等 | 2005.6 |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的构建 | 优秀教育科研论文 | 省级一等 | 2004.11 |
土建类高职院校毕业生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 | 省高教科研 | 省级二等 | 2006 |
4.教学改革项目:
(省部级以上、2000年以来,如教改立项、精品课程、教学基地等,限15项)
项目名称 | 经费 | 项目来源 | 起止时间 |
高职高专国家“精品专业”创建项目 | 教育部 | 2002~ | |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 | 教育部 | 2007~ | |
教研论著《高职高专建筑管理类课程 立体化建设》 | 0.8万 | 教育部 | 2002.1~2003.6 |
教研论著《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探析》 | 0.5万 | 教育部 | 2002.4~2003.8 |
土建类高职毕业生质量评价方法 研究与实践 | 0.8万 | 省高教学会 | 2004.5~2005.6 |
高职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模式的研究》 | 0.8万 | 省高教学会 | 2004.5~2005.6 |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 | 0.8万 | 省高等教育学会 | 2006.3~2007.5 |
《地基与基础》省级精品课 | 黑龙江省教育厅 | 2007.6 | |
高等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 0.8万 | 省“十五”规划课题 | 2004.4~2005.5 |
《地基与基础》省级精品课 | 2007 | ||
应对建筑行业需求加强高职大学生能力 培养途径的研究 | 十五”规划课题 | 2004.5~2005.6 | |
《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的进一步整合》 (《建设部2006 年科技项目计划 —转科学研究项目》子课题 | 2万 | 2006.7~现在 |
5.教学改革特色:(团队设置特色、专业特色、课程特色,切实可行的创新性改革措施、实验教学或实践性教学、资源建设、网络教学等)
本教师团队是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共同合作的教师团队,职称结构合理,讲授的课程及专业方向配套,老中青相结合,在专业教学中有如下特色:定期组织内部的研讨交流活动,发挥每一名教师的优势,提炼总结集体的智慧,形成统一的认识,充分的体现了教学团队的整体作用;队内组织固定的结对帮教活动,以老带新,使青年教师成长迅速,专业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不断提高,满足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要求,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团队教师的课程专业方向配套,结构搭配合理,覆盖了本专业所有的课程教学;团队内有来自企业的人员参与教学,且一大批教师具有生产实践经历,并获得了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师、建造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师等执业资格证书,是一支既有专业理论和教育学理论又有岗位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适应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通过广泛的社会调研,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进行充分的研讨和论证,并不断地修正,使我们准确地把握了专业办学方向,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和课程特色,即: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教育资源对接、课程设置与职业工作过程对接、教学组织和方法与职业行动情境对接。 多年的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出了职业教育行之有效的办学途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体现在: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针对企业岗位需求,创建了校企合作教育“2+1”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通过分析、归纳、评价和选择,构建了“三个平台、多项能力、轮岗实践、一专多能”的课程体系;根据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并结合职业岗位的实际,主要的专业课程由相关的教师一起研发协作,制作了统一的多媒体课件和数字化的教学文件,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并获得了院级和省级精品课程,现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加快了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步伐;全面推行双证书教育机制,学生在毕业的同时获得施工员、造价员、质检员、材料员和安全员等各种岗位资格证书;建立了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使其与企业用人标准相吻合;实现了毕业实践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把学生安排在拟招聘员工的企业,经过一年的综合实践顶岗实习,学生和企业双方之间相互了解、相互信任,有近90%的学生直接在企业就业,实现三方共赢。 实践教学方面,在校内开展了大量的仿真教学活动,在测量实训室模拟工程的定位放线进行工程测量的实训教学;在工程造价实训室进行工程量计算、清单计价、工料计算、标底制作、确定工程造价、合同管理与索赔等的实训教学;在工程技术资料实训室完成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的收集、编制、组卷和归档的实训教学;在专业仿真实训室借助工程软件完成招投标、工程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安全管理等能力训练以及项目管理的教学任务;在多媒体教室利用仿真课件完成案例教学、任务驱动课程和训练的教学任务;在基础与混凝土工程实训车间、砌筑与装饰工程是训车间和屋面与钢结构工程实训车间建造了工程中典型的、真实感强的结点、构件及结构等构造体,完成基础工程施工、混凝土工程施工、砌体工程施工、屋面工程施工及装饰工程施工等课程的情景教学,并满足施工质量检验、专业基础技能、工程结构基础等课程有关的教学实训,同时,车间内还可安排主要工种的操作实训,实现工学结合。在校外企业安排一年的综合实践顶岗实习,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砺练,使教育与岗位零距离,毕业与就业零距离。 |
6.教学改革成果应用推广情况:
1、本专业参与了高职土建类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建设项目的开发工作,团队带头人赵研教授于2005年在昆明举办的骨干教师培训班上就建筑工程技术(两年制)的课程内容体系做专题报告,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2、团队带头人赵研教授于2005年在乌鲁木齐召开的教育部土建施工类专业指导分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就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课程教材的开发问题做专题报告,正式启动该项工作,目前全部教材已经出版; 3、团队带头人赵研教授作为《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育标准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大纲》的执笔人,先后在指导委员会会议、教师培训班及有关学校做专题报告; 4、本专业的校企合作教育“2+1”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适应我国国情的土建类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一,得到了有关学校与企业的认同,在不同的会议上多次介绍经验,并接待近20所同类院校的访问交流。 |
7.教学改革论文(限10项)
论文(著)题目 | 期刊名称、卷次 | 时间 |
住宅小区建筑综合节能 | 《节能技术》 | 2000.9 |
冬期混凝土的施工 | 《低温建筑技术》 | 2001.9 |
深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 | 《成人教育》 | 2001.5 |
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途径探析 | 《成人教育》 | 2002.4 |
建筑统一化问题探析 | 《航空教育》 | 2003.4 |
粉煤灰及粉煤灰混凝土的应用 | 《科技信息》 | 2003.10 |
寒冷地区的高强混凝土配制及应用 | 《科技信息》 | 2003.12 |
工程招投标的材料费估算 | 《散装水泥》 | 2004.2 |
校内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的探索和实践 | 中国科技信息 2005年 第3期 | 2005.2 |
高职建筑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 中国教育改革 2004年 总第50期 | 2004.11 |
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 社科研究 2005年 总第12期 | 2005.5 |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的构建 | 高教科研 2004年 (下册) | 2004.10 |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中国教育改革 | 2006.2 |
原建筑物基础在房屋扩建工程中的利用 | 低温建筑技术 | 2006.1 |
土建类高职院校毕业生质量 评价体系的研究 | 中国科技信息 | 2005.2 |
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教育建设校外 实习实训基地 | 中国科技信息 | 2005.5 |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 | 科协论坛 | 2007.1 |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 | 职业技术 | 2007.4 |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研究与探索 | 中国科技信息 2005年 第3期 | 2005.2 |
应对建筑行业需求加强高职大学生能力 培养途径的研究 | 中国科技信息 第9期 | 2005.5 |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的研究与探索 | 中国科技信息 第10期 | 2005..5 |
项目教学法的研究和实践 | 科技信息 第12期 | 2007.4 |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模式 的研究和探讨 | 中国科技信息 第10期 | 2005.5 |
土建类高职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培养途径的研究 | 中国科技信息 第9 期 | 2005.5 |
充分发挥高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的主导作用 | 科技信息 | 2005.5 |
从“建筑力学与结构”教学改革 谈学生能力的培养 | 《中国科技信息》 第10期 | 2007.5 |
浅谈“项目教学法” 在建筑施工类课程中的应用 | 《今日科苑》 第10期 | 2007.5 |
应对建筑行业需求加强高职大学生 能力培养途径的研究 | 中国科技信息 第10期 | 2005.5 |
综合水灰比对水泥土工程性质影响 | 低温建筑技术 | 2004.2 |
对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及加强学生 能力培养的几点建议 | 中国科技信息 | 2005.5 |
建筑施工课程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改革 | 科技信息 第12期 | 2007.4 |
四、培养青年教师、接受教师进修工作
一、培养青年教师 1、现状和培养青年教师的必要性 目前,本专业共有专任教师32名,其中35岁以下的教师16名。这些教师均具有正规高校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所学的专业也与本专业教学要求相适应,具备从事专业教学的基本条件。据统计,他们承担的教学任务一般占本专业全部教学工作的40%左右。因此,不论从保证专业教学质量,还是满足专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培养青年教师都是一项紧迫和长期的任务。 青年教师所面临的学习任务主要包括教育思想、教学方法、职业操守和应用技术能力等方面。 2、培养青年教师的途径和效果 (1)、努力开拓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呼应的青年教师培养途径。充分利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培训机构组织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方法的培训,提高青年教师在教育基本理论方面的水平;在注重提升青年教师学历水平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青年教师的工程和技术应用能力;在学校内部组成以骨干教师为引领的专业教师团队,同时有计划的安排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职业培训机构、建筑企业及科研设计单位进修学习。通过优秀教师的现身说法和榜样作用,引导青年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的职业素质。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2+1”人才培养模式和学院新校区建设的契机,安排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在完成有关工作任务的同时,锻炼自己的实践工作能力。 结合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在专业内部营造“听课、演练、讨论、评价”的良好氛围,通过相互交流、教师评教、学生评价的方法,开拓青年教师的思路,准确定位找出差距,制定阶段性的发展目标和长期的发展计划。 (2)、青年教师进步迅速,成为专业教学的生力军。 本专业青年教师已经全部完成学历提升的任务或正在进行硕士研究生的学习,90%的青年教师具有在建筑企业进修学习半年的工作经历,部分青年教师获取了监理工程师、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的执业资格和相关专业岗位的就业资格。部分青年教师参与了学院新校区建设的工程招标、造价控制、工程管理、工程设计的辅助工作。经过不懈的努力,本专业青年教师已经成为专业教学一线的有生力量,在教学工作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2006年学院组织的期中教学检查中,本专业青年教师均被学生评价为教学效果优秀和满意的教师。 二、接受教师进修 近年来,本专业接受省内2所职业学校4位教师来校进修,安排专人负责进修工作,按照委托单位的要求组织进修的内容和过程,并制定评价考核标准,吸收他们全过程的参加本专业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使进修教师收益颇丰,受到委托单位的好评。 专业带头人在全国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建筑教育协会组织的学术会议、骨干教师培训班上多次就专业人才教育标准,人才培养方案、技能性紧缩人才课程体系、主干课程内部体系的解读等问题进行多次的专题发言和讲座。 |
五、科研情况
1.科研项目(限5项)
项目名称 | 经费 | 项目来源 | 起止时间 |
高职建工专业教育标准和 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 | 2万 | 土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 2002~2004 |
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课程体系改革及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子(子课题) | 5万 | 教育部 | 2000~2004 |
高职土建类专业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子课题) | 8万 | 教育部 | 2005~2006 |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钻孔压浆桩基础技术规程》 | 自筹 | 省科研 | 2002年~2004年 |
《厂B节能墙体粘结苯板专用胶》 | 省科研 | 2001年~2002年 | |
土建类高职毕业生质量评价 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 0.8万 | 省高教学会 | 2004.5~2005.6 |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 0.8万 | 省高教学会 | 2004.5~2005.6 |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 | 0.8万 | 省高教学会 | 2006.3~2007.5 |
建筑工程技术技能紧缺人才培养 课程设置改革思考 | 中国建设 教育协会 | 2006.7~2007.6 | |
基于路面降雪功能的导电混凝土 | 黑龙江省科技厅 | 2004.12~2005.12 | |
研制与性能试验研究 | 黑龙江省科技厅 | 2004.12~2005.12 | |
专利 :《钻孔机出土传送装置》 专利号 :ZL 200520020200 . X | 国家知识 产权局 | 2005 | |
专利 :《长螺旋钻孔充气钻进装置 》 专利号 :ZL2005200216163 | 国家知识 产权局 | 2005 | |
应对建筑行业需求加强 高职大学生能力培养途径的研究 | 1.5万 | 省高教学会 | 2004.5~2005.5 |
建筑施工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2万 | 省高教学会 | 2006.3~2007.8 |
高职教育“项目教学性”的研究与实践 | 1万 | 省高教学会 | 2006.12~2008.7 |
引气混凝土的变形性能研究 | 500万 | 交通部 | 2005.3~2007.6 |
高职土建专业校外实习实训 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 0.8万 | 省高教学会 | 2004.1~2005.5 |
2.科研转化教学情况
近年来,团队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学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积极地把有关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1.《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应用于教学改革实践,推动了精品课程的建设,构建了数字化、立体化、情境化的教学方法; 2.《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应用于教学改革实践,构建了“三个平台、多项能力、轮岗实践、一专多能”,与职业岗位需求相吻合的课程体系; 3.《土建类高职毕业生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应用于教学改革实践,创建了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 |
六、团队今后建设计划
1、配合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的建设项目,组建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的师资队伍。本着行动导向和“工学结合”的原则,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手段、充实课程内容。重点组织好4门优质核心课程教师团队,并以这支团队为引导,逐步完成全部教师队伍的革新改造工程; 2、在继续抓好教师学历水平提升工作的同时,把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工程经历与应用技术能力作为提高教师水平的中心任务,每学期安排3~4名教师到建筑企业进修学习,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办企业及新校区建设指挥部的工作,强化教师的工程色彩,以适应重点建设专业项目的要求; 3、有计划的充实专任教师队伍,在5年之内每年从高校引入优秀毕业生2~3名来校任教,并从企业引进4名年富力强、工程经历丰富、专业水平高、胜任专业教学工作的中高级技术人才来校工作; 4、继续发挥企业兼职教师的作用,建立适应实际情况的长效机制,真正把企业兼职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尤其要在应用类课程与实践课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5、创造条件逐步打破目前以学科领域划分教师工作范围的局面,在2年之内使本专业1/2的教师能够胜任跨专业课程领域的教学任务,并最终实现全体教师均能够承担改革以后教学要求的目标; 6、在继续抓好教育教学科研项目研究的同时,在本专业的应用技术领域积极开展应用科研项目的研究开发工作,努力争得合作企业的支持,力争在2年之内有所突破。 |
市政工程技术系教学改革研究组(所)教学团队
一、团队基本情况简介
市政工程技术系教学改革研究组成立于学院建院之初的1998年,当初主要由给水排水专业4名骨干教师组成,经过10年来的建设,已经发展到12人.其中,即有国家级专业带头人和丰富教育教学经历的老教师,又有年富力强的中年教师和青年教师.具备良好的梯队结构,90%教师具有企业经历,40%教师来自企业一线,团队的职称结构和知识结构合理.
专业带头人谷峡教授是省教学名师,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多年被建设部聘为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和省给水排水专业专家,兼任我院设计院专业总工程师,具有国家公用设备注册师资格,在本行业技术领域内有较大的影响力. 谷峡教授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和很强的组织领导能力,长期致力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带领本团队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
团队成员全部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将教学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开展调查研究,追踪专业前沿,进行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的改革,积极探讨研究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的开发.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学测评优秀率100%.团队中有省教学名师1名;校教学名师2名.多数教师获优秀教师称号.团队成员承担全国土建类高职教材的编写,完成了11门教材编写任务,其中有4门教材获奖,有4门教材评为建设部十一五规划教材,2门教材申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教学改革研究组以专业为建设平台,研究领域从原来的2个专业发展到5个专业,研究方向由课堂教学研究发展到5个专业领域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校企合作教育研究.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实训基地建设研究.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教学方法手段的建设等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10年来完成教学开发项目30余项,有力的推动了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近年有9项课题为省级教改立项课题并结题,获得科研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撰写教改论文20余篇,其中有16篇获奖.建成校级精品课程2门,建成校省级精品课程1门,并申报参加国家级精品课程评选;市政工程技术专业2006年列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重点建设计划,本研究组完成了"建设方案"的编制工作."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工作.是集研究与实践于一体的教学团队.
二、团队成员情况
1.带头人情况:
姓 名 | 谷 峡 | 出生年月 | 1954.10.1 | 参加工作时间 | 1971.3 | ||
政治面貌 | 中共党员 | 民 族 | 汉 | 性 别 | 女 | ||
最终学历(学位) | 本科 | 授予单位 | 哈尔滨 建工学院 | 授予时间 | 90.11 | ||
高校教龄 | 9年 | 职 称 | 教授 | 行政职务 | 系主任 | ||
联系地址、邮编 | 哈尔滨市南岗区十字街147号 150008 | ||||||
办公电话 | 0451---85915622 | 移动电话 | 13206556568 | ||||
电子邮件地址 | GUXIA2004@163.com | ||||||
获奖情况(省部级以上) | |||||||
1.水处理运行模拟仿真实习教学软件------黑龙江省高校优秀教学应用技术成果一等奖; 2.水泵与水泵站教学课件研制------黑龙江省高校优秀教学应用技术成果二等奖; 3.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学课件研制----省高校优秀教学应用技术成果二等奖; 4.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教育2+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黑龙江省高教学会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5.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黑龙江省高教学会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6.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黑龙江省高教学会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7.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水泵与水泵站》------黑龙江省高教学会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 |||||||
主要学习、工作简历 | |||||||
起止时间 | 学习工作单位 | 所学专业/所从事学科领域 | |||||
1973.9----1975.12 | 黑龙江省筑工程学校 | 水暖与工业管道 | |||||
1978.9----1984.7 |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 | 给水排水 采暖通风(进修) | |||||
1988.9----1990.12 |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 | 给水排水 (师资班) | |||||
1975.12----1998.9 | 黑龙江省建筑工程学校 | 给水排水工程 | |||||
1998.9----现在 |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 给水排水工程 | |||||
2.成员情况:成员人数 11人
姓 名 | 边喜龙 | 年 龄 | 41 | 参加工作时间 | 1984.7 |
最终学历(学位) | 本科(学士) | 专 业 | 给排水工程 | 高校教龄 | 9 |
职 称 | 副教授 | 职 务 | 系副主任 教师 |
姓 名 | 王有志 | 年 龄 | 49 | 参加工作时间 | 1977.3 |
最终学历(学位) | 硕士 | 专 业 | 环境工程 | 高校教龄 | 5 |
职 称 | 副教授 | 职 务 | 教研室主任教师 |
姓 名 | 陶竹君 | 年 龄 | 51 | 参加工作时间 | 1975.3 |
最终学历(学位) | 硕士 | 专 业 | 给排水工程 | 高校教龄 | 9 |
职 称 | 副教授 | 职 务 | 办公室主任教师 |
姓 名 | 黄跃华 | 年 龄 | 48 | 参加工作时间 | 1976.10 |
最终学历(学位) | 本科 | 专 业 | 给排水工程 | 高校教龄 | 9 |
职 称 | 副教授 | 职 务 | 教研室主任教师 |
姓 名 | 马春香 | 年 龄 | 44 | 参加工作时间 | 1981.7 |
最终学历(学位) | 硕士 | 专 业 | 给排水工程 | 高校教龄 | 9 |
职 称 | 副教授 | 职 务 | 教师 |
姓 名 | 于文波 | 年 龄 | 44 | 参加工作时间 | 1984.7 |
最终学历(学位) | 本科 | 专 业 | 给排水工程 | 高校教龄 | 9 |
职 称 | 副教授 | 职 务 | 教师 |
姓 名 | 邢 颖 | 年 龄 | 37 | 参加工作时间 | 1986.7 |
最终学历(学位) | 本科 | 专 业 | 给排水工程 | 高校教龄 | 3 |
职 称 | 高级工程师 | 职 务 | 教师 |
姓 名 | 袁忠文 | 年 龄 | 34 | 参加工作时间 | 1987.7 |
最终学历(学位) | 硕士研究生 | 专 业 | 交通土建 | 高校教龄 | 2 |
职 称 | 高级工程师 | 职 务 | 教研室主任教师 |
姓 名 | 郭春明 | 年 龄 | 28 | 参加工作时间 | 2002.7 |
最终学历(学位) | 硕士研究生 | 专 业 | 环境科学技术 | 高校教龄 | 6 |
职 称 | 讲师 | 职 务 | 团总支书记 教师 |
姓 名 | 李宝昌 | 年 龄 | 26 | 参加工作时间 | 2003.7 |
最终学历(学位) | 大学本科 | 专 业 | 交通土建 | 高校教龄 | 2 |
职 称 | 助理工程师 | 职 务 | 教师 |
姓 名 | 许铁夫 | 年 龄 | 24 | 参加工作时间 | 2005.7 |
最终学历(学位) | 硕士研究生 | 专 业 | 给水排水 | 高校教龄 | 2 |
职 称 | 助教 | 职 务 | 教师 |
三、教学情况
1.主要授课情况:(2004年以来)
课程名称 | 授课人 | 起止时间 | 总课时 |
水泵与水泵站. 毕业实践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 | 谷 峡 | 2004年3月至2007年7月 | 2100 |
给水处理工程技术 污水处理工程技术 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 | 边喜龙 | 2004年9月至2007年7月 | 2400 |
建筑给排水工程 给排水管道工程技术 | 黄跃华 | 2004年9月至2007年7月 | 2100 |
水污染控制技术 水微生物技术 | 王有志 | 2004年3月至2007年9月 | 2200 |
水力学与应用 水泵与水泵站 | 陶竹君 | 2004年9月至2007年7月 | 2489 |
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 给排水管道工程技术 | 于文波 | 2004年9月至2007年7月 | 1463 |
水质检验技术 环境检测技术 | 马春香 | 2004年9月至2007年7月 | 1565 |
给排水工程预算 | 邢 颖 | 2005年9月至2007年9月 | 856 |
计量与计价 | 袁忠文 | 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 | 1289 |
噪声控制技术 | 郭春明 | 2004年9月至2007年9月 | 2383 |
道路工程施工 | 李宝昌 | 2005年9月至2007年9月 | 1676 |
水处理工程技术 | 许铁夫 | 2005年9月至2007年9月 | 1231 |
2.教材建设情况:(主要教材的使用和编写情况)
教材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出版年 | 入选规划或获奖情况 |
水泵与水泵站 | 谷 峡 | 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05年 | 入选建设部十一五规划教材 申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获黑龙江省高教学会优秀 教学成果一等奖 |
给水排水工程施工技术 | 边喜龙 | 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05年 | 入选建设部十一五规划教材 申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黑龙江省高教学会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
水力学与应用 | 陶竹君 | 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05年 | 入选建设部十一五规划教材 黑龙江省高教学会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
给水排水工程预算 | 边喜龙 |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 2005年 | |
建筑给水 排水工程 | 谷 峡 |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 2002年 | |
水处理工程 技术 | 黄跃华 |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 2007年 | |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技术 | 黄跃华 | 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05年 | 入选建设部十一五规划教材 黑龙江省高教学会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
水污染控制技术 | 王有志 | 环境科学出版社 | 2007年 |
3.教学成果获奖情况:(包括省级奖励和国家级奖励)
项目名称 | 奖励名称 | 奖励级别 | 时间 |
水处理运行模拟仿真实习教学软件开发 | 黑龙江省高校优秀教学应用技术成果奖; | 省级一等奖 | 2006年 |
水泵与水泵站教学课件开发研制 | 黑龙江省高校优秀教学应用技术成果奖; | 省级二等奖 | 2006年 |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学课件开发研制 | 黑龙江省高校优秀教学应用技术成果奖; | 省级二等奖 | 2006年 |
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教育 2+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 黑龙江省高教学会优秀教学成果奖 | 二等奖 | 2006年 |
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 | 黑龙江省高教学会优秀教学成果奖 | 二等奖 | 2006年 |
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黑龙江省高教学会优秀教学成果奖 | 二等奖 | 2006年 |
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 《水泵与水泵站》 | 黑龙江省高教学会优秀教学成果奖 | 二等奖 | 2006年 |
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 《给水排水工程施工技术》 | 黑龙江省高教学会优秀教学成果奖 | 二等奖 | 2006年 |
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 《水力学与应用》 | 黑龙江省高教学会优秀教学成果奖 | 二等奖 | 2006年 |
4.教学改革项目:
(省部级以上、2000年以来,如教改立项、精品课程、教学基地等,限15项)
项目名称 | 经费 | 项目来源 | 起止时间 |
1.水处理运行模拟仿真实习教学软件开发与应用 | 5.5万 | 黑龙江省教育厅 | 2003---2005 |
2.水污染控制工程精品课程 | 8.3万 | 黑龙江省教育厅 | 2005---2007 |
3.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学课件研制 | 1.0万 | 黑龙江省教育厅 | 2004-2005 |
4..水泵与水泵站教学课件研制 | 1.0万 | 黑龙江省教育厅 | 2004-2005 |
5.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教育2+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 4.0万 | 黑龙江省高教学会 | 2002---2006 |
6.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 | 1.0万 | 黑龙江省高教学会 | 2002---2006 |
7.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3.0万 | 黑龙江省高教学会 | 2002---2006 |
8.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 3.0万 | 教育部国家重点专业建设项目 | 2006.11---2007.10 |
9. 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研究 | 5.0万 | 教育部国家重点专业建设项目 | 2007.1---2007.10 |
10.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的课程标准的研究 | 10万 | 教育部国家重点专业建设项目 | 2007.6-----2008.3 |
11.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 | 5.0万 | 教育部国家重点专业建设项目 | 2007.3----2007.10 |
12.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 | 1.0万 | 教育部国家重点专业建设项目 | 2007.3----200812 |
13. 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教材开发 | 3.0万 | 教育部国家重点专业建设项目 | 2007.7-----2008.12 |
14.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 | 1.0万 | 教育部国家重点专业建设项目 | 2007.11-----2009.3 |
15.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 | 3.0万 | 教育部国家重点专业建设项目 | 2007.7----2008.10 |
5.教学改革特色:(团队设置特色、专业特色、课程特色,切实可行的创新性改革措施、实验教学或实践性教学、资源建设、网络教学等)
2.专业特色 按教学改革研究组的研究成果,在5个专业中普遍实行“校企合作教育2+1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构建教学内容体系;实行双证书等改革举措,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实现了“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岗,上岗即顶岗”的“零距离”培养目标。毕业生职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快速适应市政建设企业苦、累、脏、险的工作环境,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3.课程特色 贯彻能力本位的课程观,进行课程整合;进行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改革,基础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专业课程加强针对性和适用性;加强实训实习环节教学;进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课程资源和网络教学环境建设;改革课程评价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境建设等。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使课程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教学质量得到大幅提升。有2门课程评为校级精品课程,1门课程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并申报参加国家级级精品课程评选。 4.创新性改革措施 我系市政工程技术专业2006年列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重点建设计划,要以创建国家示范性院校为契机,以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建设为龙头,带动市政专业群建设,达到全面大幅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教学改革研究组承担重点专业和专业群建设的研究工作,要在教育部16号文件指导下,深化与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2+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岗位能力标准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为主体的课程体系、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能力标准,构建递进式实践教学系统、构建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体系;推行职业情境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探索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一体化、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一致性的途径;开发与建设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核心课程和教材;以国家注册师为引领,打造一支思想观念新,师德高尚,实践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科研和技术服务能力强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学团队和科研与技术服务团队;建成满足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岗位技术能力训练需要的,集教学、职业资格培训、技术服务于一体,国内领先的校内生产(模拟生产)性实训基地;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教育双赢机制,建设满足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需要的紧密结合型校外实训基地。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努力把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建成为在全国同类院校中起到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的精品专业。 5.实验教学或实践性教学、资源建设、网络教学建设 根据职业技能人才培养需要,学院建有材料实验室、土工实验室、力学实验室、工程测量实训室、微机实训室,基本满足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需要。与黑龙江省及国内市政行业骨干企业紧密结合,在中国建筑总公司第一工程局、第二工程局、北京市市政总公司、黑龙江省建工集团、哈尔滨市市政建设集团、深圳中海监理公司等18家企业建立了校外生产性实习基地,运行良好,满足了学生“顶岗实习”的要求。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课程资源和网络教学环境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环境条件。 |
6.教学改革成果应用推广情况:
1.“水处理系统仿真实习软件开发”项目获得2006年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该软件已经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全国十余所院校使用,效果良好; 2. “市政工程技术系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在建设部高职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上推广。 3.“水泵与水泵站教学课件”获得2006年省优秀教学应用技术成果二等奖,已在校内使有,教学效果好,并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4.“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学课件”获得2006年省优秀教学应用技术成果二等奖,已在校内使有,教学效果好,并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5.“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被建设部高职教学指导委员会采用并推广。 6.主编高职(专)全国统编教材《水泵与水泵站》,《水污染控制技术》《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给排水管道工程》. 《水力学与应用》供全国使用,得到一致好评,获得省高教学会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
7.教学改革论文(限10项)
论文(著)题目 | 期刊名称、卷次 | 时间 |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 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 《生活教育》 | 2007 |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 | 《黑龙江省教育协会优秀论文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2004 |
演示型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与应用 | 《中国科技信息》2006.2 | 2006.24 |
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黑龙江省高教论文集 | 2004 |
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教育2+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 中国建设教育 黑龙江省高教论文集 | 2007 |
水处理技术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 | 《中国科技信息》 | 2005.3 |
加强内涵建设培养特色人才 | 《中国建设教育》 | 2006.11 |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考试模式的改革与研究 | 黑龙江省高教论文集 | 2007 |
加强实践教学 确保教学质量 | 黑龙江省高教论文集 | 2007 |
高职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 产学研初探 | 黑龙江省高教论文集 | 2007 |
四、培养青年教师、接受教师进修工作
青年教师培养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进行工作: 1、加强青年教师的政治素质的培养,制定了相应的培养计划,并认真执行。 2、加强青年教师爱岗敬业培养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 3、加强青年教师业务培养:一是提高学历,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学位;二是加强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参加工程设计或到企业挂职锻炼;三是以老带新,进行全面指导。 4、加强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科研项目的研究,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现有1-2人能独立承担科研项目。几年来共培养青年教师5人,有的已成为教学骨干。 5、接收哈尔滨建设工程学校刘文玲老师为期一年的进修学习。 |
五、科研情况
1.科研项目(限5项)
项目名称 | 经费 | 项目来源 | 起止时间 |
1.陶瓷膜系统设备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 20万元 | 黑龙江省科技厅 | 2005.1~2007.3 |
2 污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关键技术与设备研究 | 20万元 | 黑龙江省科技厅 | 2004.1~2006.12 |
3光合细菌处理中药废水的试验研究 | 4万元 | 黑龙江省科技厅 | 2002.1~2004.5 |
4预氧化气浮滤池在工程中的应用 | 5万元 | 鸡西市科技局 | 2006.5~2007.3 |
5含油废水回用处理及成套工艺设备研制 | 12万元 |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 | 2002.7~2004.3 |
2.科研转化教学情况
教学改革研究组通过校企合作,先后承担了多项科研课题,并将教学活动与科研项目紧密结合,在企业建立了“产、学、研”结合的实验实训基地,为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创造了充分和必要的条件,安排学生在实验实训基地实习,直接接受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现场教学及实际操作训练,使学生的学生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得到训练,从而使岗位职业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教学改革研究组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技术服务,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将“陶瓷膜系统设备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的科研成果应用于黑龙江惠康食品有限公司,建成了陶瓷膜-生物组合工艺处理油脂工业废水系统,解决了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问题,同时陶瓷膜系统设备有效地回收了油脂废水中的资源物质,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目前,该项科研成果已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在国内建立了示范工程5项。“污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关键技术与设备研究”科研成果在哈飞集团得到应用,建成了哈飞中水资源站,每年回收生产再生水182.50万m2,节约了水资源,为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 在推广科研成果的同时,安排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技术服务,参加企业的工程建设,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管理及设施的运行调试等,使学生获得了宝贵的实际工作经验。 多年来,通过科研转化,使“产、学、研”有机结合,在企业建立了一批紧密结合、互惠互利的实验实训基地,并聘请了这些企业中具有专业实践经验的优秀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参与学校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指导学生毕业实习,使学生的实习与就业岗位紧密联系在一起,既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又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
六、团队今后建设计划
团队建设的重点是提高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要根据国家示范性建设要求,选择热点.难点课题和创新课题开展研究工作,依据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开发出属于职业教育特有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内容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建立与职业教育相适应的课程评价体系.边工作边研究边实践,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要加大研究团队人员的培养力度, 采用国外培训的方式培养团队带头人3名(近期德国培训3名) ;采用国培训的方式培养团队成员; 对青年教师加强专业实践能力培训.通过培训提高科研工作水平和研究能力. 力争三年时间,将本研究团队建设成能为专业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的,教育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一体化的一流研究型工作团队. |
2008年省级教学团队
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一、团队基本情况简介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以下简称“电气专业”)拥有一支以国家级注册电气工程师、省级名师、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为引领的优秀教学团队。现有教师12名,其中专职教师10名,兼职教师2名。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师素质高、能力强,梯队分布合理。在专职教师中有教授3名、副教授4名、讲师1名、助讲2名,其中专业团队带头人是省级名师、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国家级注册电气工程师。团队中共有4名在读硕士,“双师型”教师为100﹪。兼职教师均是来自本行业的专家或技术骨干,他们当中既有享受国务院津贴的总工,又有黑龙江中青年专家、国家一级建造师、一级项目经理,他们不但拥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而且还十分了解电气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成为本专业建设工作的引航人。
电气专业具有悠久的历史,从1971年创建(原名“电气安装”)至今,教学团队建设硕果累累,近几年团队工作成绩更加突出,实现了“被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为重点专业”和“被国家批准为示范类职业技术学院地方财政支持的示范性重点建设专业”的两次飞跃。
电气专业教学团队始终坚持育人为本、服务社会、改革创新、团结进取的团队工作宗旨,把团队建设工作时刻放在首位。在学院领导和系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团队成员的整体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在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科研项目开发与研究、教材的编著、论文的撰写、教学改革的理念和思路等方面均取得喜人的成绩,仅2002年以来,主编、主审各类教材25本,主持科研课题1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33篇,共获奖12项。
在编写教材方面,根据高职高专的职业需求,先后主编了《建筑供电与照明》、《可编程控制器及应用》、《电气消防技术》、《电工基础知识与技能训练》、《电子基础知识与技能》、《建筑电气工程预算》、《建筑弱电》、《电气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消防联动系统施工》(获省教育学会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壹等奖)、《建筑电气控制系统安装》、《建筑智能化系统概述》(获省教育学会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叁等奖)等适合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教材25本,编著了《电气消防》、《电气工长培训教程》等用用科技类书籍3本。其中有紧缺人才培养教材4本,同时完成了《电子基础知识与技能》、《建筑供电与照明》、《楼宇电气控制》、《建筑电气施工技术》、《建筑电气工程预算》(获省教育学会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叁等奖)、《电气施工组织管理及招投标》、《可编程控制器及应用》、《电气消防技术》(获省教育学会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贰等奖)、《电工基础知识与技能训练》等课程设计指导书与认识实习指导书的编写,为相关科目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省级名师孙景芝教授的带领下,本团队的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和解决企业生产问题的科研工作,中青年教师都投入到科研团队中来,一个以老带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科研队伍已经形成。通过教育科研和应用科研,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提升了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韩永学主持研究的高职高专《建筑电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得2006年黑龙江省教学改革成果壹等奖;孙景芝主持研制的《电气消防和楼宇智能化技术EDA课件的研制》获得2005年黑龙江省教学改革成果壹等奖、被几家院校使用,为教学质量提高起到了推进作用,尹秀妍主持的《高职院校楼宇控制技术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被列为省级“十一五”重点课题,并获得叁等奖;李梅芳研究的《取暖用低功耗HGD型电热板》在2002年7月,获得由国家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颁布的“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奖。王欣参研的《高等职业教育考评方法改革探析》被列为省级“十一五”重点课题,并获得叁等奖;李梅芳主持的科研课题《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中专业剖析的研究与实践》获叁等奖。
电气专业教学团队一直特别重视教学改革工作,为适应新形势下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教学团队有组织地进行课程调研,多次走访相关企业及用人单位,随时掌握企业需求,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积极进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团队还分批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各种课程开发培训班,仅2007年一年,就有8名教师共计10余人次先后接受了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培训。2008年3月,团队中又有三位骨干教师到香港理工大学进行课程开发研修班的学习,并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总结出了课程开发的“866”模式,即学习领域课程开发8个内容、教学情境的6个环节和教学过程设计的6个步骤。在2008年4月22日的赴港学习汇报中,电气专业的《建筑电气控制工程技能训练》课程开发成果汇报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随着不断深入地学习德国的课程开发理念,对课程体系的构建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路。尤其是到香港理工大学学习的团队回来之后,学院教务处又出台了学分制的相关文件,电气专业教学团队多次组织讨论,经过教学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于2008年5月底完成了新的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
在课程建设方面,仅2007年一年就完成了3门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其中孙景芝老师负责的《建筑电气设备控制系统安装》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李梅芳老师负责的《建筑供电与照明》和韩永学老师负责的《建筑电气施工技术》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计划在未来的一年内,再完成申报评审1门省级精品课和2门校级精品课的任务,使本专业形成以国家级精品课为引领、以工学结合为特色的课程的梯队建设。
电气专业始终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带起来”的方针,积极拓宽师资队伍的来源渠道,优化教师队伍,实行激励与制约相结合,健全管理机制,致力于建设具有“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优秀教学团队。通过引进高职称、高学位人才、聘请客座教授、教师参加生产锻炼、安排中青教师出去进修,或攻读在职硕士学位、提高现有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积极申报科研、教研课题等方法和渠道,有计划、分步骤地提高了团队的整体素质。建立一支以校企合作为建设机制,实现“专兼结对共建一门课、专兼联手共编一本书、专兼协作共管一基地、专兼互动共育一方人”的目标。
二、团队组成
1.团队成员。本教学团队共12人(含团队带头人),其中学校专任教师10 人,占83%,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2人,占17%。
学校专任教师基本信息一览表
序号 | 姓 名 | 出生年月 | 性 别 | 学历 | 职称 | 职业资格 | 高校教龄 | 企业经历或工作年限 | 讲授的课程(学时/年)及承担的主要工作 |
1 | 孙景芝 | 1955.5 | 女 | 本科 | 教授 | 国家级注册电气工程师 | 10年 | 1995--1996红星检测公司消防检测技术负责人 2001年 哈尔滨市安平消防设施有限公司消防工程总工 | 主讲《电气控制》 84*6学时/年 主讲《电气消防》 60*6学时/年 |
2 | 李梅芳 | 1966.2 | 女 | 硕士 | 副教授 | 8年 | 2003年 中煤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总公司 电气专业高工 | 主讲《建筑供电与照明》 约90*4学时/年 主讲《电工基础》 60*2学时/年 | |
3 | 韩永学 | 1953.9 | 男 | 本科 | 教授 | 造价工程师 监理工程师 | 10年 | 2002年哈尔滨新世纪电站设备有限公司,聘为电气工程师; 1980-1987年哈尔滨市整流设备厂 | 主讲《电气施工》 60*3学时/年 主讲《电气预算》 60*5学时/年 |
4 | 柴 秋 | 1954.11 | 男 | 本科 | 副教授 | 10年 | 2003年哈尔滨启通电力设备有限公司聘为电气高级工程师 | 主讲《电气施工》 60*4学时/年 主讲《施工组织管理》 45*4学时/年 | |
5 | 刘复欣 | 1957.1 | 男 | 本科 | 高工 | 国家级注册电气工程师 | 10 | 林业设计院14年 | 主讲《供电与照明》(约90*4学时/年) 主讲《弱电技术》 60*2学时/年 |
6 | 尹秀妍 | 1969.3 | 女 | 在读硕士 | 教授 | 7年 | 哈尔滨仪表厂5年 | 主讲《可编程序控制器》 45*7学时/年 主讲《建筑电气施工》 60*3学时/年 | |
7 | 王 欣 | 1980.2 | 男 | 在读硕士 | 助讲 | 5年 | 2006年3月-8月 中建华威公司 | 主讲《电工基础》 60*4学时/年 主讲《弱电技术》(60*4学时/年) | |
8 | 高 影 | 1980.1 | 女 | 在读硕士 | 助讲 | 4年 | 2003年安徽省东风机械总厂 | 主讲《电气控制》 84*3学时/年 主讲《楼宇智能化设备》 42*3学时/年 | |
9 | 李庆武 | 1953.3 | 男 | 本科 | 副教授 | 6年 | 中煤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总公司 电气高工 2002年 | 主讲《电机及拖动》 42*4学时/年 主讲《建筑供电照明》 70*2学时/年 主讲《电工电气设备》 60*4学时/年 | |
10 | 张植莉 | 1960.11 | 女 | 本科 | 讲师 | 10年 | 哈尔滨吉庆建筑装饰工程有限责任公司2006 | 主讲《AUTO CAD》60*7学时/年 主讲《施工组织与招投标》82*7学/年 |
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基本信息一览表
序号 | 姓 名 | 出生年月 | 性 别 | 学 历 | 职 称 | 职业资格 | 所在单位 | 从事的技术领域及工作岗位 | 讲授的课程(学时/年)及承担的主要工作 |
1 | 阎循忠 | 1951.9 | 男 | 本科 | 副总工程师、 高工 | 国际一级建造师 | 黑龙江省安装工程公司 | 电气工程自动化施工管理与实践教学 | 项目教学实践 设计与策划 |
2 | 刘 莉 | 1957. 10 | 女 | 本科 | 总工高级工程师 | 注册电气 工程师 | 哈尔滨金双达投资 置业有限公司 | 建筑电气工程设计及施工管理 | 项目教学实践 |
2.团队带头人
姓 名 | 孙景芝 | 性 别 | 女 | 出生年月 | 1955.9 | |
民 族 | 汉 | 政治面貌 | 中共党员 | 高校教龄 | 10年 | |
最终学历(学位) | 本科 | 专业 |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 | 企业工作年限 | 5年 | |
职称/职务 | 教授/系主任 | 职业资格 | 注册电气 工程师 | 社会兼职 | 总工 | |
联系地址、邮编 |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150025 | |||||
办公电话 | 0451-85915277 | 移动电话 | 13946046877 | |||
电子邮箱 | Sun_jingzhi@163.com | |||||
主要学习、工作经历 | ||||||
起止时间 | 学习、工作单位 | 学习、工作内容及岗位 | ||||
1978~1998 | 黑龙江省建筑工程学校 | 教师~高讲 | ||||
1999~2002 | 黑龙江省建筑工程学校 | 副教授 | ||||
2003~至今 | 黑龙江省建筑工程学校 | 教授 | ||||
1995--1996 | 哈尔滨市红星检测有限公司(兼职) | 消防检测,技术负责人 | ||||
1997—2001 | 哈尔滨市安平消防设施有限公司(兼职) | 消防工程、总工 | ||||
所承担的团队建设、管理工作以及所取得的成效 | ||||||
电气专业团队带头人孙景芝教授十分注重教学团队的建设工作,她注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大事小情布置得井井有条,由于身先士卒,团队全体教师齐心协力,和谐的气氛使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一、教师培养工作 孙教授注重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制定了培养计划,以提升教学的整体水平。具体措施与成效: 1.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对青年教师进行全面培养。为青年教师指定培养教师,实行以老带新,如由孙景芝教授担任高颖的指导教师,负责对高影老师的全面培养,其过程是:跟班听课、助课、参与指导实训、到北京玛斯特工程有限公司挂职锻炼、鼓励并支持其攻读在职硕士,提高学历,09年将拿到学士学位。 送教师到企业实践,实现“双师”素质培养,如选送王欣到北京中建华威公司进行实践锻炼,学习弱电设备施工技术,丰富了实际工作经验,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明显提高。
| ||||||
综合而言,通过青年教师自我构建、系里统一规划,对教师建立业务档案,使青年教师在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管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各方面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一批青年教师正迅速成长着。 二、教学改革工作 作为团队带头人,孙景芝教授带领团队的全体教师积极投入到教学改革当中。为了使本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与相关职业能力密切联系,在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构建了新的课程框架,对课程内容、教法和实施过程都进行了大胆地改革。在内容上,其选取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以任务为驱动,设定不同的项目;在教学形式上,打破以往的模式,课堂教学、现场教学、技能训练相结合,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工学结合,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以现场实地参观、仿真设备操作、专家进校讲座、校外实习锻炼等多种工学结合的形式完成教学活动,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近三年中,孙教授带领团队成员,多次参加各种学术会议、教学改革会议、课程建设培训等,每次会议结束,他都组织团队成员讨论,并将所学到的方法和经验用于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之中,尤其是电气团队从香港学习回来之后,认真总结经验,并将德国的课程开发模式与香港理工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有机地结合,总结出“866”课程开发模式。经过一年的努力,孙教授带领电气教学团队完成了企业调研、课程体系的初步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和课程标准的制定等一系列工作。孙教授还带领团队教师积极投入到即课程建设工作中,仅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2门校级精品课和1门国家级精品课的建设工作。 三、示范性重点专业建设工作 2006年11月,电气专业被批准为示范性重点建设专业,自项目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在学院的统一指挥下,电气专业建设项目组按照建设方案中的预期目标和任务书中的要求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实施过程中,包括行业专家在内的项目组各责任成员都能把专业建设视为工作重点来抓,并有计划地组织工作、逐项落实,项目组负责人对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定期检查,以确保项目建设任务完成的时间和质量。 在示范性重点专业建设工作中,孙教授是项目建设的总负责人,她精心策划、积极组织、认真落实该项工作。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建设方面,完成了企业调研。依托合作企业,了解企业对用人规格的要求,查找现有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不足与落后之处,提出了整改的建议;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完成了本专业职业岗位能力的调研,明确了新课程体系框架;制定项目教学大纲,在新课程体系框架的基础上,多次组织各教研室分组讨论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的制定方案,并听取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建议,形成新的教学计划。新的教学大纲共分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内容安排上,以岗位职业技能要求为依据,做到内容精简、知识够用、深度递进、目标明确;实践多元化教学方法,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在07级新生中正式执行,为配合新大纲的高质量完成,本学期新生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丰富的教学方法,例如:《电工基础知识与技能》项目教学中,采用了参与型、引导型教学方法;《建筑电气工程导论》项目教学中,采用了分组讨论式教学方法。同时全系继续推广项目教学方法,在06级个别班级、个别课程的教学中,实践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工作、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在此项工作中,孙教授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积极与企业联系,送中青年教师下企业进行锻炼。她还从企业聘请了马洪骥、王培东等专家指导课程体系的构建工作;聘请了马洪骥、邢德志、陈永江等专家指导实践教学;聘请了林斌、曹龙飞、张宝军等指导实训条件建设;聘请了阎巡忠、刘莉参加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 在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方面,组织团队编写各项目实践教学大纲、实验实训指导书,编制了各实训场所需购置的设备清单。本着必需、够用、节约的原则,同时还与其他专业积极沟通,避免重复建设。 | ||||||
三、人才培养情况
1.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设计
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与设计的三个阶段 1.职业岗位调研阶段 2006年底,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被批准为示范性重点建设专业。在重点专业建设工作中,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三大建设任务之一。2007年3月,该项工作拉开了序幕。首先,依托合作企业的大力支持,完成了本专业职业岗位能力的调研,确定了电气专业职业岗位“八大员”,见图1。然后对每个职业岗位进行了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在专家指导委员会的帮助下,了解了各个工作岗位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形成了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同时明确了电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多种岗位群,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并同时拥有职业资格证书,主要从事电气工程技术及相关领域,懂设计、会施工、能管理和维护的高技能人才。 图1 职业岗位分析 2.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步开发与设计阶段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开发思路: 分析本专业工作领域的工作过程→进行学习领域的分析→明确每个学习领域包含项目→分析各项目中理论和技能的要求→形成新课程体系框架→编写项教学大纲、校本教材。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改革教学方法;构建以项目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实行打破旧体系,建立新体系,将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进行深度融合的“破——立——融”。同时发挥由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骨干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制定适合建筑电气专业职业岗位群需求的建设目标、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构建与职业岗位能力相适应的新教学框架。 明确了新课程体系框架后,在项目建设专家委员会的精心指导下,于2007年4月底,形成了第一套新的课程体系方案。新的课程体系共由10个核心项目和若干个非核心项目组成,每个项目都包含了与职业岗位技能相适应的理论内容和实训内容。对于每个项目均安排了项目负责人,负责组织项目教学大纲的制定和校本教材的编写等工作。新的课程体系对原有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进行了整合,并增加了《建筑电气工程综合训练》项目。 核心项目任务分解表 序号学习领域名称负责人指导专家课程地位1电工基础知识与技能曲桂英车钟国 2电子基础知识与技能李梅芳马洪骥 3建筑供电与照明工程李庆武陈永江优质核心课程4建筑弱电工程尹秀妍曹龙飞 5建筑设备电气控制工程孙景芝阎循忠优质核心课程6建筑电气施工技能训练柴 秋彭俊清优质核心课程7综合布线与网络工程孙景芝邢德胜 8建筑电气消防工程刘复欣林 彬优质核心课程9建筑电气施工组织与管理技能训练张植莉翟秀英 10建筑电气工程预算技能训练韩永学韩德志优质核心课程 3.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与设计完善阶段 随着不断深入地学习德国的课程开发理念,对课程体系的构建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路。尤其是到香港理工大学学习的团队回来之后,学院教务处又出台了学分制的相关文件,系里多次组织全体教师进行讨论,基本完成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并制定了相应的课程标准。 二、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见佐证材料 三、课程标准:见佐证材料 |
2.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教学计划总学时 | 1577 | 顶岗实习时间 | 一年 |
学校专任教师授课总学时及比例 | 1347 85% | 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授课总学时及比例 | 230 15% |
团队分工协作,实施人才共育的形式、途经与方法 | |||
为了保证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对本专业团队人员工作职责进行了分工,在“专兼合作”原则基础上,实现共育人才的目标。 一、总体策划分工 团队带头人:孙景芝 成 员:李梅芳、韩永学、柴秋、刘复欣、尹秀妍、王欣、高影、 李庆武、张植莉 二、团队分工
成员:李庆武、高影 工作职责:组织制定新课程体系的教学大纲编制标准; 组织实施教学大纲的编写工作; 教学大纲的审核及校稿工作; 教学大纲的打印、印刷及装订工作; 教学大纲的修改组织工作等。
成员:张植莉 、王欣 工作职责:组织制定校本教材编写要求; 组织实施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定时对校本教材编写的进展情况进行阶段性检查;对于没有按计划时间要求完成教材编写工作的教师,及时提醒督促; 校本教材的审核及校稿工作等。
成员:韩永学、李梅芳 工作职责:实训实验条件硬件建设工作方面:负责组织编制设备采购清单, 配合学院采购办公室完成采购工作; 实训实验条件软件建设工作方面:负责组织进行课程实训项目的开发、实验实训任务指导书的编写工作,负责制定实训室管理制度。
成员:柴秋、王欣 工作职责:负责组织多媒体教学自制教学课件建设与管理,工程资料的汇集与管理,教学图片的整理,试题库、习题库建设与管理等。
成员:张植莉、高影 工作职责:负责教学检查与监督:定期与不定期进行检查性听课、查课活动,并就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对教师教案及教学中其他各环节进行检查和监督,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 负责教学评估:组织对教师课堂授课、实验、实习教学质量进行评估,负责制定教学评价方法,组织实施教学评价工作。 6.专业指导委员会 主 任:孙景芝 副主任:马洪骥 成 员:闫循忠、刘莉、韩永学、刘复欣 工作职责: ①讨论审议有关教学文件,组织教学改革经验交流,推动指导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工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②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的要求,研究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研究确定本专业与职业岗位群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③指导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各门课程标准,使之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人才。 ④提出专业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研究制定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方案,对方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及时提出指导性解决意见 。 ⑤开展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组织实施教材建设规划、教材编审工作。 ⑥讨论制定专业知识和技能考核的标准与方法 ⑦讨论制定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帮助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促进产学研结合;指导系部制定实践性教学计划,开展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工作的检查和评价。 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要求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2+1”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实施之前,团队成员要对自己所负责的课程(学习领域)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需求进行教学过程设计,基础知识点部分宜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设备及其应用部分宜采用现场教学方法;职业技能训练部分宜在实训车间完成。任课教师应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经验,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实践教学部分,应由外聘的工程技术人员完成或在他们的指导由校内教师完成。任课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计划组织能力。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习领域的设计: 1.按照工作任务构建学习情景,每个情景都应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技能训练项目; 2.对每个学习情景进行能力描述,包括职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3.明确各学习情景的学习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课内实践教学内容应有适当的比重; 4.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设计方式灵活、突出互动、强调能力训练的教学方法,例如:识图部分采用分组学习法、引导学习法等;设备认识部分采用现场教学法;技能训练部分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指导法等; 5.对专、兼教师进行合理安排,每个课程团队由不少于3名的专人教师组成,必要时可以有1名企业兼职教师;专职教师应有理论教学和适当的工程实践经验;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由校内教师独立完成,技能训练可由“双师型”校内教师和外聘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完成。 6.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适合的评价方案,分组学习部分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的综合评价方式;技能训练部分以完成任务情况教师给予评价;其他部分考虑平时表现。要注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加强对各学习环节的考核,在考核学生的知识点时以教师评价为主。 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开发 1.课程开发基本原则 在开发的过程中,以职业教育为本位,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在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突出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教育。以职业行动为导向,按建筑电气职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来构建课程框架。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各种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模块按实际工程项目进行划分;教学情境案工作任务设计;授课形式及授课地点多样化;技能训练内容贴近实际,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及“教、学、做”合一;教学师资队伍专、兼结合。 2.课程开发的模式 遵循“866”课程开发模式。 “866”开发模式是将香港、德国的课程开发模式进行有机的结合,是指导各门课程进行开发的基本途径。 “866”开发模式的含义是: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8个内容: ① 课程开发结构图 ② 课程简介 ③ 课程学习效果 ④ 课程结构 ⑤ 课程教学方法与模式 ⑥ 课程校企合作 ⑦ 课程组织管理 ⑧ 课程考核与评价方法 教学情境的6个环节: 教学目标、教学效果、教学内容、学时分配、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的6个步骤: 即咨询、计划、决策、实施、评价和考核,在这六个步骤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指导的作用,应扮好师傅的角色、导演的角色。 |
3.教学改革及成果
教学改革特色与创新 | |||
一、教学改革工作 1.课程体系的改革:按照“866”开发模式构建了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详细内容见上面“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设计”内容和作证材料“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课程结构的改革:在教学内容上结合职业能力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优化课程内容结构,使课程更与职业岗位贴近(详见佐证材料“电气专业的课程标准”)。 3.教学手段的改革:彻底打破传统的教学手段,全部采用自制课件利用多媒体方式进行理论教学。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注重不断地将本课程所涉及到的新规定、新方法、新技术等内容以图片、录像、文字等方式加以体现,使课件内容更加贴近实际。 4.教学方法的改革:采用项目教学法及多种新课型教学。2005年起就进行项目教学试点,同时注重多种新课型的运用,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对项目教学法进行完善,通过对两届学生、共8个班的实践,使项目教学法逐渐成熟,并收到了好的效果。香港学习团队回来之后,又将“分组学习法”在整个专业进行了推广,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 4.实践教学的改革: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进行职业能力研讨和能力目标分解,有针对性安排训练项目,强化实践性教学。 二、教学改革特色 1.课程内容围绕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设置。强调实践环节与实践内容相接近,实践项目与岗位工作的一致性,并且其内容的设置是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进行的。 2.考核方法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采用自评、互评及教师综合评价考核的方法。由于采用自评和互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思维、动手操作的积极性;综合评价中充分考虑了实际工程验收规范和质量评定标准。该考核办法,积极推动了课程目标的实现。 3.授课采用多种形式。分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和技能训练等。实训部分有课内实验实训、专用周认识实训、专用周综合训练实训、一年实习实训等形式。各种形式的实训时间与理论教学时间合理地交叉进行,实践了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使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深度地融合,使学生在认知→学习→实践的反复循环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4.整个教学环节教师发挥指导作用,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在实验实训教学过程中,彻底改变原来的教师安排实训全过程,学生只是被动执行的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完成好其指导作用,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让学生担当实训课程过程的主要角色,老师当好配角。 三、教学改革创新 1.课程设计理念的创新:结合职业教育的思想,遵循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建立了课程指导委员会,委员会中既有校内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又有来自企业的专家,由他们共同研究课程设置内容、实施环节、实施方法、考核方法等。由于企业专家的参与,使实训课程安排更加合理,符合岗位需求,创新了实训课程设置理念。 2.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由以往的实训课内容跟着理论课内容走变为以岗位职业标准和要求为依据,以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并结合当前国内建筑电气发展现状,设置实训课程的内容,使学生得到的训练与岗位要求接轨。 3.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突出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使每个训练项目更加具有针对性,使学生对训练目的更加明确。在以往的实训课中教师会提供很多的文字材料和要求,讲解详细的实训步骤和方法,这样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致使学生上岗后很长时间才能适应工作。通过创新实训课的教学方法,在仿真或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训练,使学生的职业技能迅速得到锻炼和提高。 4.课程考核方式的创新:增加学生自评和互评环节,采用自评、互评及教师综合评价考核的方法。由于采用自评和互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思维、动手操作的积极性;综合评价中充分考虑了实际工程验收规范和质量评定标准。该考核办法,积极推动了课程目标的实现。 5.实训师资结构的创新:请入行业专家指导实践环节设计,请入企业技术骨干充实实践教学队伍。他们的到来强大了课程实践教学力量,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使中青年教师得到了很多的学习机会,加速了整体教学队伍素质提高的步伐。 | |||
省级以上获奖情况 | |||
时间 | 奖项名称及等次 | 获奖者 | 颁发部门 |
2004年 | 《电气消防和楼宇智能化技术EDA课件的研制》,获一等奖。 | 孙景芝 | 省教育学会 |
2006年 | 《高职高专电气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获科学研究成果壹等奖。 | 孙景芝 韩永学 | 省高等教育学会 |
2006年 | 主编的《消防联动系统施工》教材获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壹等奖。 | 孙景芝 韩永学 | 省教育学会 |
2006年 | 副主编的《建筑电气工程概预算》获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叁等奖。 | 孙景芝 韩永学 | 教育学会 |
2006年 | 编著的《电气消防》获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贰等奖。 | 孙景芝 韩永学 | 省教育学会 |
2006年 | 主编的《建筑智能化系统概论》获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叁等奖。 | 孙景芝 | 省教育学会 |
2002年 | “取暖用低功耗HGD型电热板”获“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奖。 | 李梅芳 | 国家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 |
2006年 | 课题“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专业剖析的研究与实践”,获叁等奖。 | 李梅芳 | 高教学会 |
2006年 | 课题“供电与照明课程体系改革与研究”,获叁等奖。 | 刘复欣 | 高教学会 |
2004年 | 教材《建筑供电与照明》获贰等奖 | 刘复欣 | 高等教育协会 |
2006年 | 教材《建筑智能化系统概论》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奖 | 孙景芝 | 高等教育协会 |
2000年 | “哈尔滨市国税局综合办公楼”获省优一等奖。 | 刘 莉 | 黑龙江省勘察设计评审委员会 |
2003年 | “哈理工大学南区教学楼”获省优三等奖。 | 刘 莉 | 黑龙江省勘察设计评审委员会 |
2005年 | “哈尔滨国际会议展览体育中心2号工程”获省优二等奖。 | 刘 莉 | 黑龙江省勘察设计评审委员会 |
2007年 | 建筑电气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获一等奖 | 柴 秋 | 高等教育协会 |
2006年 | 课题“‘参与型’课型在高职院校机电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的应用研究”获贰等奖 | 李庆武 | 中国教育部教育司 |
4.毕业生情况(2005年7月以来)
毕业生人数 | 248人 | 一次性就业率 | 99% |
主要就业岗位 | 电气施工员、造价员、监理员、安全员、资料员、材料员、运行管理员和质检员等 | 专业对口率 | 98% |
社会评价及主要事例 | |||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开办三十多年来,到目前为止本专业已向社会输送了34届毕业生共计3000人左右,毕业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0%以上,近几年稳定在99%左右。本专业的毕业生在建筑及其相关行业大部分已成为技术领导和业务骨干,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盛誉,成就一大批成功人士。全国各地的校友会负责人大多为机电系的毕业生。“水立方”全部照明工程均由机电系毕业生和实习生承担;整个装饰工程的总经理和“鸟巢”工程的电气负责人均是电气专业的毕业生。据今年统计,许多05级大三实习学生成为企业骨干力量,他们通过一年的锻炼,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工作技能,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独当一面,尤其是电气专业学生中,涌现出许多企业骨干,在老毕业生的带领和领导下,在北京的“水立方”工程中做出了突出的业绩。 优秀毕业生主要事例: 陈永江:电气776班,黑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国家级注册电气工程师,是黑龙江省电气协会会长,全国电气协会常务理事,是黑龙江省电气设计的第一把交椅。 刘 莉:电气776班,现任哈尔滨金双达投资置业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国家级注册电气工程师。 柳晓君:电气8819班,中建六局副局长,高级工程师,国家级注册电气工程师,于2007年被学院聘为客座教授。 季学法:电气8615班,北京中建华威机电安装公司,总经理,国家一级建造师。 毛利臣:电气8616班,中建一局装饰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建造师。 尹方竹:电气9123班,网通公司团委书记,副厅级。 王鹤鸣:电气722班,杭州广宇集团(上市公司)董事长。 |
四、技术服务情况
时间 | 项目名称 | 项目内容 | 服务对象 | 主持人 | 完成情况及成效 |
2003年 | 《前列腺激光治疗仪的研制》 | 前列腺激光治疗研究 | 医疗 | 韩永学 | |
2003~2007年 | 在学校基建作甲方代表 | 负责电气方面干的技术工作 |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基本建设 | 韩永学 | |
2006~2007年 | 哈尔滨市磨盘山供水工程 | 自控仪表设计 | 磨盘山水库建设 | 闫循忠 | |
2007年 | 大连德国米勒—万家顿锻压机械工厂总装项目 | 万家顿锻压机械工厂总装工作 | 万家顿锻压机械工厂建设 | 闫循忠 | |
2004年 | 《电气消防和楼宇智能化技术EDA课件的研制》 | EDA课件的研制 | 院校 | 孙景芝 | 获省教育学会一等奖 |
2002年 | “红外IC卡预付费水表” | 负责试验方法的设计 | 自来水公司 | 李梅芳 | |
2002年 | “取暖用低功耗HGD型电热板” | 负责试验方法的设计 | 供热部门 | 李梅芳 | 获“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奖 |
2004年 | “红外IC卡预付费阶梯式水表” | 负责电磁兼容设计 | 自来水公司 | 李梅芳 | |
2000年 | “哈尔滨市国税局综合办公楼”设计 | 电气设计 | 哈尔滨市国税局 | 刘莉 | 获省优一等奖 |
2003年 | “哈理工大学南区教学楼”设计 | 电气设计 | 哈理工大学 | 刘莉 | 获省优三等奖 |
2005年 | “哈尔滨国际会议展览体育中心2号工程”设计 | 电气设计 | 哈尔滨国际会议展览体育中心 | 刘莉 | 获省优二等奖 |
五、团队建设规划(含教师职业发展规划)
根据机电工程技术系“十一五”发展规划,结合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师资队伍现状,特制定近五年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 1.教学团队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核心,以专业梯队建设为重点,以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努力建设一支适应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梯队合理、素质优良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2.教学团队建设措施 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带起来”的方针,积极拓宽师资队伍的来源渠道,优化教师队伍,实行激励与制约相结合,健全管理机制,致力于建设具有“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优秀教学团队。 “引进来” 指与行业研究机构和企业广泛合作,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能手,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推进专业和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 第一,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作为本专业的客座教授,对现场技术、技能水平要求较高和理论水平较深的课程内容,进行讲学和现场解答,提高我系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 第二,聘请企业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和管理人员担任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和企业文化课程的教学与指导任务。 第三,引进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技术人才,作为本专业的专任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等,加大师资培养力度。 “走出去” 指将电气教研室的中青年教师送到高等学府攻读硕士研究生,提高学术水平,或到企业一线进行生产锻炼,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实践经验。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 第一,支持并帮助中青年教师高等学府的对口专业进行深造,攻读硕士学位。 第二,分批选派中青年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包括校外实训基地、相关企业等)进行挂职,参加生产锻炼,对于没有相关专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尽可能多地安排他们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实习,丰富、增强他们的工程实践知识、提高实践技能和积累实践经验。 “带起来”是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进行重点扶持和培养,并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作为导师,指导中青年教师,定期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实习、实训、课程建设、学术等方面地培训,以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3.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 1) 教育观念的转变 克服以“以教为主”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教育观念的弊端,树立“能力本位”的科学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加快推进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建设。 2) 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目标 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恪守教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具有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具有健康体魄、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和合作精神,能够联系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具备本学科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相关学科知识;具有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掌握现代化科学手段和教育信息技术。 3) 教师梯队结构目标 根据机电工程技术系的总体规划,到2010年本专业专任教师数量争取达到10人,青年教师中硕士学位及以上比例达到80%以上,高级职称比例达到40%以上,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校外兼职教师占教师数的20%以上。需要专业带头人1人、中青年骨干教师2~3人。 4.教学团队建设具体办法 1) 引进高职称、高学位人才 2) 聘请客座教授 3) 参加生产锻炼 4) 有计划安排中青教师出去进修,或攻读在职硕士学位 5) 提高现有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6) 积极申报科研、教研课题 7) 认真培养年轻教师 5.教学团队建设目标 建立一支以校企合作为建设机制,实现“专兼结对共建一门课、专兼联手共编一本书、专兼协作共管一基地、专兼互动共育一方人”的目标。 |
六、专兼结合的制度保障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 “专兼结合教师团队建设”制度 一、组织保障 为了实现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专兼结合教师团队建设的目标,机电系成立了建设指导委员会。 专业指导委员会 主 任:孙景芝 副主任:马洪骥 成 员:闫循忠、刘莉、韩永学、刘复欣 负责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专兼结合教师队伍建设。 二、经费保障 1.经费来源:机电系师资队伍建设经费。 2.经费使用:师资队伍建设经费专款专用,并保证该项经费使用比重向本重点专业倾斜。 三、制度保障 建立、《教师在职提升实施办法》、《骨干教师培训办法》和《兼职教师管理制度》以加快专兼结合教师队伍的建设的步法。 1. 特聘教授管理制度 1.1应聘条件 应聘者应具备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在本行业中有突出的工作业绩,具有中级及以上的技术职称,年龄原则上在 35 岁~55岁之间,对于突出和紧缺的人才,可适当放宽年龄要求。 应聘者应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熟悉行业发展趋势,学术造诣高,具有创新性构想;具有较强的团结协作、拼搏奉献精神和相应的组织、管理、领导能力,善于培养青年人才,注重学术梯队建设。 1.2评聘办法 选聘工作按照专家推荐、提交申请、组织审核、院系聘任的步骤进行。 个人需填写申请书并提交相关附件材料 : 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复印件;身份证复印件等。 确定聘任人选后,与受聘人签订协议后,颁发聘书予以聘任。 1.3.岗位职责 第一、协助制定本专业的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 第二、参与或组织科研项目的开发; 第三、帮助实施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第四、指导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包括课程内容建设、教材建设等); 第五、负责前沿领域知识讲座; 第六、指导专业实训条件建设; 1.4考核程序 受聘者满两年接受中期考核,考核合格者可继续聘任,否则自动解约。聘期期满后,由机电系组织考核组依据聘期工作协议进行考核工作。聘期期满考核优秀者可续聘一届,原则上聘期不超过两届,续聘期内学校继续发放特设岗位聘金。 2.兼职教师管理制度 兼职教师是我系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对于实现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办学,保证其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进一步搞好系、部建设,打造我系精品专业,根据我系的实际情况,制订如下兼职教师管理制度。 2.1聘任条件与要求 1、兼职教师必须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 2、兼职教师总人数不得超过本系专职教师人数的1/2; 3、兼职教师必须具有中级及以上的职称; 4、对首次聘任的兼职教师必须经过试讲、考核及审查制度。 2.2教学管理 1、教学环节的管理。兼职教师必须熟悉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按其要求认真制订授课计划,填写授课日志。 2、教学实施的管理。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认真备课,认真上课(包括习题课、复习课、辅导答疑、实验课等),应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 3、实践教学的管理。按照专业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课程的设计要求,兼职教师应安排与编写实践课内容、实践课时间与实践课实施方式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大纲,并组织其实施。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指导,负责对社会实践报告的批阅与评定,同时,写出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效果的评价与总结。 4、教学质量的管理。系主任和教研室主任要经常听取学生对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意见评价,有关对兼职教师来至不同渠道的教学效果信息情况及时报教务处并反馈给教师本人,对不负责和教学效果差的教师,提出批评并予警告。 5、教学认定的管理。兼职教师必须接受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和专职教师的听课与评定,接受学院教务处与教学督导的检查。坚决做到用事实、数据说话,奖惩分明地认定教学效果。 6、教学例外的管理。如遇特殊情况需要调课时,需提前提出书面申请,并填写调课申请单,经系主任和教务处批准,调课通知单返回系、部与班级后,方可生效。 2.3教研活动管理 1、兼职教师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参加本系或教研室规定的教学研讨活动,共同探讨教学改革内容和教学改革方法。 2、兼职教师有责任指导本系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有责任指导本系教师的教研与科研任务开展与实施,对有显著成绩者,给予一定的物质与精神奖励。 3、严格执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时数,不得任意变动,如因特殊情况必须增减时,需事先提出书面申请,经系、教研室研究同意,并报教务处审批核准后,方可实施,否则,因此构成的教学事故后果自负,对此不存在任何教学改革的理由。 2.4兼职教师的义务与职责 1、定期布置作业,并认真批改。认真做好作业讲评,帮助学生分析作业做错的原因,并安排适当的案例分析讨论课。 2、认真答复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提出的有关教与学问题,对相对集中的问题要进行集中答疑。 3、按时上课和下课,做好学生考勤,对突出的、影响较大的问题应及时向系里汇报。 4、兼职教师负有按照教学要求提供考试试卷,批改试卷,学生成绩录入的责任。 |
2009年省级教学团队
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一、团队基本情况简介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是1998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院创办前身是1948年建校的黑龙江省建筑工程学校。学院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教育宗旨,强化内涵建设,构建校企深度融合的“2+1”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岗,上岗即顶岗”的培养目标,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生产一线“施工型”、“能力型”、“成品型”的技术与管理人才。2006年11月,学院被评为国家首批28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建设单位之一,其中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专业是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群。
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专业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经过10年来的建设,该团队已经发展到14人(其中兼职教师7人),其中,即有国家级专业带头人和丰富教育教学经历的老教师,又有年富力强的中年教师和青年教师,还有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精英。具备良好的梯队结构,100%教师具有企业经历,50%教师来自企业一线,团队的职称结构和知识结构合理,形成了一支专业基础理论坚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和“专兼结合”教学团队,
专业带头人边喜龙教授自学院成立以来,一直担任系付主任,主管教学工作,是省级教学名师,具有二级建造师资格,具有高级工程师的资格,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在本行业技术领域内有较大的影响力。边喜龙教授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和很强的组织领导能力,长期致力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作为国家示范性重点建设专业建设项目主要负责人之一,带领和指导教学团队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思路,开展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校企合作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大批建设及教育教学成果。
2007年,边喜龙教授赴德国参加高职中德师资培训。回国后带领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专业教师团队学习研究德国“工作过程导向”职业教育思想和德国职业教育教学经验,结合国情与校情,创建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2+1”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建设了满足学习领域课程和教学情境要求的具有真实生产环境的生产车间和实训室,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专业所取得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成果案例,不但在本校示范,而且在黑龙江省的多所职业院校得到推广。边喜龙教授受聘为省内外部分职业院校做“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讲座多场次,讲座普遍受到欢迎,对高职院校的课程的改革、建设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成为德高望重,同行中的专家。2008年教育部中德高职师资培训班(建筑技术专业)由我院承办,边喜龙教授作为中方专家承担了部分教学工作和辅导工作,得到学员的一致好评。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努力学习,执着求索,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破解了教学改革的很多难题,不但在本院很好的发挥了带头作用,而且在省内外产生很好的影响,有效发挥了引领和辐射作用。
教学团队中主要成员先后赴德国与香港参加了职业教育和课程开发研修班的学习,回国后积极向学院全体教师汇报学习经验,交流课程可发成果。教学团队成员开展广泛的社会调研,进行企业调查和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聘请行业企业专家论证,研究开发了给排水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并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以企业典型的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编写出与人才方案相适应的工学结合的学习领域课程标准。由于教学团队成员全部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并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将教学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开展企业调查研究,追踪专业前沿,根据企业需求进行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构建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学测评优秀率达到了100%。团队中有省级教学名师2,多数教师获优秀教师称号,团队成员承担全国土建类高职教材的编写,完成了11门教材编写任务,其中有4门教材获奖,有4门教材评为建设部十一五规划教材,4门教材评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教学团队聘请兼职教师7人,分别来自国内大型建设企业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单位,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性思想,在指导教学团队进行创新教育、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
10年来完成了教学开发项目20余项,有力的推动了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近年来有10项课题作为省级教改立项课题并结题,获得省级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项;撰写教改论文20余篇,其中有10篇获奖,建成国家级精品课1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2门。
二、团队组成
1.团队成员。本教学团队共14 人(含团队带头人),其中学校专任教师 7 人,占 50 %,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 7 人,占 50 %。
学校专任教师基本信息一览表
序号 | 姓 名 | 出生年月 | 性 别 | 学历 | 职称 | 职业资格 | 高校教龄 | 企业经历或工作年限 | 讲授的课程(学时/年)及承担的主要工作 |
1 | 边喜龙 | 1964.2 | 男 | 大学 | 教授 高工 | 二级建造师 | 11 | 25 | 市政管道工程施工、给水处理工程(520) 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 |
2 | 谷峡 | 1954.10 | 女 | 大学 | 教授 | 注册设备师 | 11 | 31 | 市政管道工程施工、水污染控制技术、水泵与水泵站、(364)系主任 |
3 | 黄跃华 | 1958.9. | 女 | 大学 | 教授 | 11 | 28 | 建筑给排水工程、给排水管道工程技术(500) 教研室主任 | |
4 | 陶竹君 | 1955.12 | 女 | 硕士 研究生 | 教授 | 11 | 29 | 水力学与应用、水泵与水泵站(494) | |
5 | 邢 颍 | 1970.9 | 女 | 硕士 研究生 | 高工 | 监理工程师 | 5 | 16 | 给排水工程计量计价、管道工程技术 (410) |
6 | 于文波 | 1964.7 | 男 | 大学 | 副教授高工 | 11 | 22 | 给排水工程施工、管道工程技术(432) | |
7 | 邢会义 | 1965.3 | 男 | 大学 | 高工 | 11 | 18 | 给排水工程施工、给水排水工程预算与组织(480) |
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基本信息一览表
序号 | 姓 名 | 出生年月 | 性 别 | 学 历 | 职 称 | 职业资格 | 所在单位 | 从事的技术领域及工作岗位 | 讲授的课程(学时/年)及承担的主要工作 |
1 | 张波 | 1965 | 男 | 硕士 | 高工 | 哈尔滨供水工程有限公司 | 给排水 总工 | 给排水工程施工160/年 | |
2 | 贡伟国 | 1966 | 男 | 大学 | 高工 | 哈尔滨市市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 给排水 经理 | 给排水工程施工140/年 | |
3 | 李树革 | 1966 | 男 | 大学 | 高工 | 哈尔滨供排水集团 | 给排水 经理 | 给排水工程施工90/年 | |
4 | 秦书旗 | 1958 | 男 | 大学 | 高工 | 哈尔滨供排水集团 | 给排水 经理 | 给排水工程施工96/年 | |
5 | 张延伟 | 1967 | 男 | 大学 | 高工 | 中建一局安装公司 | 给排水 经理 | 给排水工程施工82/年 | |
6 | 徐利群 | 1968 | 男 | 大学 | 高工 | 上海立源水业有限公司 | 给排水 经理 | 给排水工程施工88/年 | |
7 | 陈佰君 | 1976 | 男 | 大学 | 高工 | 北京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 经理 | 给排水工程施工140/年 |
2.团队带头人
姓 名 | 边喜龙 | 性 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64.2 | ||
民 族 | 汉 | 政治面貌 | 中共党员 | 高校教龄 | 11 | ||
最终学历(学位) | 本科/学士 | 专业 | 给水排水 | 企业工作年限 | 25 | ||
职称/职务 | 教授/副主任 | 职业资格 | 二级建造师 | 社会兼职 | 工大环保 | ||
联系地址、邮编 | 哈尔滨市利民开发区学院路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150025 | ||||||
办公电话 | 0451-85915622 | 移动电话 | 13766836933 | ||||
电子邮箱 | bianxilong@163.COM | ||||||
主要学习、工作经历 | |||||||
起止时间 | 学习、工作单位 | 学习、工作内容及岗位 | |||||
1981.8-1984.7 | 黑龙江省建筑工程学校 | 学习 | |||||
1984.7-1986.8 | 黑龙江省建筑工程学校 | 教师 | |||||
1986.8-1988.7 |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 | 学习 | |||||
1988.8-1993.7 | 黑龙江省建筑工程学校 | 教师、讲师 | |||||
1993.7-1998.7 | 深圳义和水工业有限公司 | 工程部部长、副总经理 | |||||
1998.8至今 |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 副教授、教授 | |||||
2000.1-2006.12 | 哈尔滨工业大学环保科技公司 | 市场部部长、项目经理 | |||||
所承担的团队建设、管理工作以及所取得的成效 | |||||||
作为给水排水专业教学团队带头人和国家示范院校重点专业建设项目的负责人之一,近两年来,主持编制与实施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专业项目建设方案;开发了《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专业教育质量标准》;主持和参加开发《水污染控制技术》和《市政管道工程施工》等课程标准,《水污染控制技术》课程,2007年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为课程主讲教师);《市政管道工程施工》课程2008年评为省级精品课程(为课程负责人)。 在以上项目建设中,尤其是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深入学习贯彻16号文件精神,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和社会行业企业专家指导下,以培养学生职业行动能力为目标,实施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彻底摒弃学科内容体系,建立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在学习领域课程基础上进行教学情境设计,通过教学情境使学习领域课程具体化;在教学内容上,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整合知识、技能和态度,通过工作过程向学生传授工作过程知识,推行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熟练的职业行动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现在已经进行试点,将在2008届新生中全面实行新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 按照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职业行动能力要求及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要求,设计了以实训、实习项目统领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课程内容体系。首先在各门学习领域课程中均设计了多个实训项目,例如《市政管道工程施工》中的“给水铸铁管道开槽施工”项目已作为“中德高职师资培训班(建筑技术专业)教学案例”。在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中设计了近百项教学工作任务作为实训项目,形成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方案和独具特色的行动导向的教学内容体系。 按照校企合作2+1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及专业特点,设计了12周的“职业综合实训”和30周的“顶岗实习”等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实习项目。通过一年时间的企业实习,使学生在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中得到职业训练和工作体验,促进职业技术能力和职业素质提高,同时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增强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与企业的需求完全吻合,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标准的零距离对接。 通过教学团队和示范性重点专业项目建设,推动了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现已建设具有真实生产环境的生产车间和实训室共4个,可以进行校内生产(模拟生产)性实验实训,能满足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专业岗位技术能力训练要求,并集教学、职业资格培训、技术服务于一体,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彻底改变了课堂传授间接知识的教学环境为在生产现场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生产环境。校内生产性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保证了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实现了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行动能力的教学目标。 通过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机制,建设了能满足毕业顶岗实习需要的长期稳定、运行良好、集顶岗实习与就业于一体的紧密结合型校外实习基地20个。使学院提出的“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岗,上岗即顶岗”的零距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得到保证,将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市政建设行业企业岗位职业标准。 启动了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专业学习领域核心课程教材及相关教学资料建设工作,依据课程标准编写校本教材,教材充分体现以工作过程导向的工学结合课程的设计思想。结合学生的认知和动手操作能力,加强实践实操内容,强调教学活动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近几年来,主持编写了建设部专业规划教材及实践教学配套教材多部,如《市政管道工程施工》学习领域教材、《顶岗实习指导手册》、《工种操作实习指导书手册》、《给排水仿真软件系教师站使用说明书》、《给排水仿真软件系统学员站使用说明书》、《给排水仿真系统评分使用说明书》、《污水处理厂(站)运行技能操作指导书》等。以上是在实践环节教学的基础上,结合给水排水程技术系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改革研究成果编写而成,在学生实习中发挥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所取得的成果作为案例,不但在本校示范,还在黑龙江省的多所高职院校推广,产生良好的教学引领效果。 | |||||||
三、人才培养情况
1.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设计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设计是对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内容体系进行全面改革,构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内容体系,实行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 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2+1”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2+1”人才培养新模式,借鉴了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经验。指导思想是“以企业需求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本领和职业素质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合格人才”。它强调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以校企合作为途经,依托行业和企业优势,把“企业的需要”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利用企业的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两个育人环境,以市政建设一线工程管理人才需要为依据,使学校教育贴近生产、贴近企业、贴近社会,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尽快缩短适应期,尽快适应市政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2+1人才培养模式”,可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有利于学生在“顶岗实习”的实际工作中获得真实的职业训练和工作体验,促进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提高,同时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增强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与企业的需求完全吻合,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标准的零距离对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2+1”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图示如下: 二、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与“2”阶段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1)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 借鉴德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首先广泛开展社会调研,进行社会经济框架条件分析,进行企业调查和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作用和专家作用,认真调研、充分讨论。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路径如下: ①从行动领域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入手, 真正搞清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实际工作任务; ②经过对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归纳、整理,形成典型工作任务;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行动领域; ③根据确定行动的领域和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职业行动能力(一级能力目标); ④将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并形成二级能力目标;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内容体系; ⑤在学习领域课程基础上进行教学情境设计,并形成三级能力目标。通过教学情境使学习领域课程具体化,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整合知识、技能和态度,通过工作过程向学生传授工作过程知识,使学生获得职业行动能力,即专业技术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在以上工作基础上,制定学习领域课程框架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 新人才培养方案中学习领域课程内容体系,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体系,它彻底摒弃了学科体系并将其解构,重新构建了行动导向的教学内容体系。是借鉴德国“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体系,它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遵循职业人才成长规律,按实际工作过程组织教学,使学生职业行动能力得到全面培养。 (2) 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要紧密结合职业岗位标准,技术规范技术标准,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3)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工作任务引领教学工作过程统领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要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企业施工现场,模拟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让学生独立获取信息、独立计划、独立决策、独立实施、独立检查评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展示、演示和学生分组操作并行,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从而获得工作过程知识、技能和经验,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 (4) 课程教学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设计思想,项目.任务要将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课程内容多而广、综合性强,要顺利完成教学工作,要求教师必须是教学中的“多面手”,要注重培养专业教师,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教师要关注行业发展,多深入施工现场,了解本专业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发展趋势,在教学过程中,贴近现场,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努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 (5)在教学过程中广泛采用现代教学技术,应用模型、投影仪、多媒体、专业软件及网络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施工内容和流程。 (6)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考核,采用项目评价、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关注评价的多元性。结合提问、作业、平时测验、实训操作及考试综合评价学生的成绩;应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给予积极引导和特别鼓励。 (7) 衔接好“2” 与“l” 阶段的教学,学生在顶岗之前需要经过两三个月的过渡期----综合实践之后再顶岗实习。“2”阶段教学改革如图示。 三、 “1” 阶段基本思路 “1” 阶段教育教学在企业进行。教学设计包括职业综合实践、顶岗实习(包括现场教学、毕业设计)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基本思路如下: (1) 在原有的基础上对“1”年的企业实践要深化,调动企业积极性 加入到校企合作办学中来,形成校企互动、产学结合的良性机制。主要措施:一是要有健全的育人机构;二是确立培养“1”的目标;三是制订育人计划、修订教育教学标准和编写实训教材;四是共同实施教改和教学实践;五是共同实施素质教育;六是共同指导毕业设计;七是共同进行毕业答辩;八是参与学生毕业鉴定;九是评价教育教学质量;十是企业教学环境的建设与管理。 (3) 结合工程实际开展现场教学,以扩展学生技术应用领域。 (4) 毕业设计(论文)在企业进行。学生结合企业项目实际选择毕业设计(论文)课题。设计(论文)由企业教师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通过毕业设计(论文),使学生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一步深化。 (5) 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岗位需要,最终选择确定专业方向-----顶岗实习。 见“l” 阶段教教学设计。 四、 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2+1”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机制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2+1”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包括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保证机制。如图所示。 动力机制是能够促使和推动校企合作两个方面为了教育走到一起并实施合作的机制;运行机制是保证产学合作教育正常运行的机制;保证机制是促使校企合作教育运行更有效的机制。主要措施: ①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健全机构与人员(组织),设立合作教育的专门机构,选配精干、高素质的专职工作人员。 ②加强考核与激励。考核与评价除了对校企合作教育机构和工作人员的考核之外,主要是考核、评价合作教育实施过程、实施成效、人才培养质量,并根据考核情况付给一定的报酬。 ③加深友情。友谊桥梁(纽带)要注意建立校企之间的友谊,要把个人之间的友谊扩大为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友谊。 ④成效展示。成效展示(双赢)学校应把实施产学合作教育的成效总结成文字、拍成图片、制成光盘、列成图表集中展示给师生,展示给企业,从而增强学校和企业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的信心。 |
2.专业课程实施
教学计划总学时 | 3750学时 | 顶岗实习时间 | 1200学时 |
学校专任教师授课总学时及比例 | 60% | 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授课总学时及比例 | 40% |
团队分工协作,实施人才共育的形式、途经与方法 | |||
教学团队秉承学院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宗旨,团队成员分工协作,进行企业调研和聘请行业企业专家论证,并结合专业特点,研究开发了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2+1”人才培养方案,并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以企业典型的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编写出与人才培养方案相适应的工学结合的学习领域课程标准。通过开展与相关行业企业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零距离”对接,带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 1. 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校企合作共育人才。 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2+1”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为途经,依托行业和企业优势,把“企业的需要”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利用企业的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两个育人环境,以市政建设一线工程管理人才需要为依据,使学校教育贴近生产、贴近企业、贴近社会,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尽快缩短适应期,尽快适应市政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要。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学习领域课程 借鉴德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首先广泛开展社会调研,进行社会经济框架条件分析,进行企业调查和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聘请行业企业专家论证,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入手, 弄清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实际工作任务,将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内容体系,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整合知识、技能和态度,通过工作过程向学生传授工作过程知识,使学生获得职业行动能力,即专业技术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3.课程教学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设计思想 将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要紧密结合职业岗位标准,技术规范技术标准,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教师要关注行业发展,多深入施工现场,了解本专业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发展趋势,在教学过程中,贴近现场,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努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 4.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以工作任务引领教学工作过程。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企业施工现场,模拟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让学生独立获取信息、独立计划、独立决策、独立实施、独立检查评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展示、演示和学生分组操作并行,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从而获得工作过程知识、技能和经验,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 5.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 采用项目评价、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考核;结合提问、作业、平时测验、实训操作及考试综合评价学生的成绩,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6. 顶岗实习 依托行业和企业优势,利用企业的教育资源,结合企业工程实际开展现场教学,以扩展学生技术应用领域。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学生顶岗实习,使学生在“顶岗实习”的实际工作中获得真实的职业训练和工作体验,促进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提高,同时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增强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与企业的需求完全吻合。学生 毕业设计(论文)在企业进行。学生结合企业项目实际选择毕业设计(论文)课题。设计(论文)由企业兼职教师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通过毕业设计(论文),使学生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一步深化,最终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标准的零距离对接。 |
3.教学改革及成果
教学改革特色与创新 | |||
本教学团队以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为依据,对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进行全面改革,逐步形成了适应高职高专对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新课程体系。 1.专业特色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职业岗位为依据,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2+1”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的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新课程体系,注重教学内容的职业性、实用性和岗位针对性,以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或项目为载体,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工作过程知识,获得工作直接经验,能够实现“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岗,上岗即顶岗”的“零距离”培养目标。毕业生职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快速适应岗位工作要求。 3.课程特色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构建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新课程体系,使课程教学目标、内容、要求和评价都突出职业能力,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以企业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教学情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综合职业能力。进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强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课程资源和网络教学环境建设;改革课程评价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境建设等。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使课程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教学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教学团队现有《市政管道工程施工》省级精品课1门、《水污染控制技术》国家级精品课1门。随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的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新课程体系的建设和课程开发,结合教学团队的实际情况,通过对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开发建设专业精品课程群。教学团队通过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优质资源共享的方式,构建了工学结合的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平台。 4.创新性改革措施 在教育部16号文件指导下,深化与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2+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的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新课程体系,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能力标准,推行职业情境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探索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一体化、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一致性的途径;开发与建设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核心课程和校本教材;以国家注册师为引领,打造一支思想观念新,师德高尚,实践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科研和技术服务能力强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学团队和科研与技术服务团队;建成满足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专业岗位技术能力训练需要的,集教学、职业资格培训、技术服务于一体,国内领先的校内生产(模拟生产)性实训基地;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教育双赢机制,建设满足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需要的紧密结合型校外实训基地。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努力把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专业建成为在全国高职院校中起到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的精品专业。 5.实验教学或实践性教学、资源建设、网络教学建设 根据职业技能人才培养需要,学院建有材料实验室、土工实训室、力学实训室、工程测量实训室、市政管道施工实训室、、水处理实训室、微机实训室,给水排水工程计量计价实训室,基本满足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需要。与黑龙江省及国内给排水工程骨干企业紧密结合,在中国建筑总公司第一工程局、第二工程局、北京市市政总公司、黑龙江省建工集团、哈尔滨市市政建设集团、深圳中海监理公司等18家企业建立了校外生产性实习基地,运行良好,满足了学生顶岗实习的要求。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课程资源和网络教学环境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环境条件。 | |||
省级以上获奖情况 | |||
时间 | 奖项名称及等次 | 获奖者 | 颁发部门 |
2006年 | 水处理系统仿真实习教学软件 一等奖 | 谷峡、边喜龙、王有志等 | 黑龙江省教育厅 |
2006年 | 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教育2+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二等奖 | 谷峡、边喜龙、陶竹君等 | 黑龙江省高教学会 |
2006年 | 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 三等奖 | 谷峡、边喜龙、黄跃华等 | 黑龙江省高教学会 |
2006年 | 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二等奖 | 王有志、谷峡等 | 黑龙江省高教学会 |
2006年 | 水泵与水泵站教学课件研制 二等奖 | 陶竹君、谷峡等 | 黑龙江省高教学会 |
2006年 |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学课件研制 二等奖 | 边喜龙、黄跃华等 | 黑龙江省高教学会 |
2006年 | 《水泵与水泵站》教材开发 二等奖 | 谷峡 | 黑龙江省高教学会 |
2006年 | 《给水排水工程施工技术》教材开发 二等奖 | 边喜龙 | 黑龙江省高教学会 |
2006年 | 《水力学与应用》教材开发 二等奖 | 陶竹君 | 黑龙江省高教学会 |
2006年 | 黑龙江省教学名师奖 | 谷峡 | 黑龙江省教育厅 |
2008年 | 黑龙江省教学名师奖 | 边喜龙 | 黑龙江省教育厅 |
4.团队所在专业毕业生情况(2005年7月以来)
毕业生人数 | 320 | 一次性就业率 | 98% |
主要就业岗位 | 施工员、测量员、资料员 | 专业对口率 | 96% |
社会评价及主要事例 | |||
由于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2+1”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的需要”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两个育人环境,使教育教学贴近生产、贴近企业、贴近社会,使学生缩短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期,满足了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历届毕业生的就业率都在98%以上,2005年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为100%,2006年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为98.1 %。2007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为98.6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整体质量表示满意,普遍认为有三大优势:一是动手能力强,二是组织协调能力强,三是基础扎实后劲足。 许多毕业生在就业企业工作出色,受到公司重用,其中施锡莲、周新航、焦晶、朱莲等就是突出的代表。 施锡莲,2005年毕业生,现任北京市政总公司商务部经理,负责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工作,平均每年为企业签订工程总承包额接在3000万元以上,多次受到公司嘉奖。 周新航,2006年毕业生,现任上海捷流科技有限公司工程部经理,负责现场工程施工和管理,公司采用国外专利技术承揽虹吸排水工程,该生较快地理解和消化此项专利技术,近两年指导工程施工建设项目7项,为公司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焦晶、2005年毕业生,现任北京捷流科技有限公司材料部部经理职务,负责3个下属分公司的材料计划、采购和供应工作,公司一致认为,该生业务能力强,商业谈判水平高,对下属公司使用的材料采购和供应及时,质量好,安全可靠。 朱莲,2006年毕业生,现任哈工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运营管理部部长,负责公司废水处理工程项目的调试和运营管理工作。近两年来带领企业员工先后完成了4个项目的调试和运营管理任务,使这些项目顺利地通过了当地主管部门的验收,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多次受到公司嘉奖。 |
四、技术服务情况
时间 | 项目名称 | 项目内容 | 服务对象 | 主持人 | 完成情况及成效 |
03.7 | 哈太平机场排水管道 | 设计与施工 | 企业 | 边喜龙谷峡 | 运行良好 |
07.3 | 陶瓷膜在处理工业废水中的应用研究 | 试验研究 | 企业 | 谷峡 王有志 | 推广应用 |
04.5 | 黑龙江惠康食品公司污水处理工程 | 设计与施工 | 企业 | 谷峡、 王有志 | 运行良好 |
05.8 | 深圳芦山花园污水处理厂 | 设计与施工 | 企业 | 边喜龙 | 运行良好 |
03.3 | 广东东莞法治水处理厂 | 设计与施工 | 企业 | 边喜龙 | 运行良好 |
05.4 | 牡丹江镜泊湖污水处理 | 设计与施工 | 企业 | 边喜龙 | 运行良好 |
06.6 | 预氧化气浮滤池在工程中的应用 | 试验研究 | 企业 | 边喜龙 | 推广应用 |
07.5 | 含油废水回用处理及成套工艺设备研制 | 试验研究 | 企业 | 边喜龙 | 推广应用 |
04.5 | 河南濮阳泓天威制药厂污水处理 | 设计与施工 | 企业 | 边喜龙 | 运行良好 |
03.5 | 北安红星农场给水工程 | 设计与施工 | 企业 | 边喜龙 | 运行良好 |
03.7 | 哈太平机场泵站 | 设计与施工 | 企业 | 谷峡 | 运行良好 |
05.4 | 黑建院新区排水工程 | 设计与施工 | 企业 | 谷峡 | 运行良好 |
05.10 | 依安镇排水工程 | 设计与施工 | 企业 | 谷峡 | 运行良好 |
06.5 | 哈尔滨远达-一州制药公司污水处理站 | 设计与施工 | 企业 | 王有志 | 运行良好 |
05.6 | 哈尔滨仁皇药业有限公司污水处理站 | 设计与施工 | 企业 | 王有志 | 运行良好 |
05.6 | 光合细菌处理中药废水试验研究 | 试验研究 | 企业 | 王有志 | 推广应用 |
04.8 | B区高压消防给水 | 设计与施工 | 企业 | 陶竹君 | 运行良好 |
04.5 | 哈尔滨市量具厂职工住宅楼 | 施工 | 企业 | 陶竹君 | 运行良好 |
04.12 |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C区主楼 | 施工 | 企业 | 于文波 | 运行良好 |
04.11 | 哈工大生物制氢示范工程 | 设计与施工 | 企业 | 于文波 | 运行良好 |
05.7 | 海林市垃圾处理工程 | 设计 | 企业 | 边喜龙 | 良好 |
06.8 | 电力医院污水处理工程 | 设计与施工 | 企业 | 边喜龙 | 良好 |
07.6 | 九三油脂厂粉煤灰污水处理工程 | 设计与施工 | 企业 | 边喜龙 | 良好 |
08.7 | 绥芬河大亚给水泵站工程 | 设计 | 企业 | 边喜龙 | 良好 |
五、团队建设规划(含教师职业发展规划)
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为指导,依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构建师资队伍建设体系,通过强化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打造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素质突出、双师结构合理、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满足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建设措施 1.创新专业教学团队组织模式,实施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教研室为载体,动态组合、校企互通的组织模式。专业带头人主持本团队的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及管理工作。 “引”是从生产一线引进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课、实践课的教学工作,通过引进人才,引进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设立教师奖励基金等方式,加大师资培养力度; “聘”是聘请企业、行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对现场技术、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的课程,聘请专家、技术人员进行讲学,并请他们做兼职教师,建立稳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的资源; “送”是选取、选拔部分骨干教师到重点院校的对口专业进行深造,攻读学位,重点是针对从企业引进的实践应用能力强而理论相对薄弱的教师。 “下”是让骨干教师下到基层单位(包括校内外实训基地、相关企业等)进行挂职锻炼,对于没有相关专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尽可能多地安排他们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实习,丰富、提高他们地工程实践知识和实践技能; “带”是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进行重点扶持和培养,并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作为导师,指导中青年教师,定期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实习、实训、课程建设、学术等方面地培训,以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 6.提高现有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通过参加教育部国内、外师资培训基地的培训和参加专业教学研讨会等方式扩大教师眼界,了解外界教学改革信息,及时获得教学改革经验与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充实自己,提高教育教学、科研工作能力和教学质量。 7.积极申报科研、教研课题 要不断提高学术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经常开展科研、教学研究。通过课题的研制使全体教师在整体学术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上得到大的提高。 8.认真培养年青教师、青年教师的培养是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进行工作: 1)加强青年教师的政治素质的培养,制定了相应的培养计划,并认真执行。 2)加强青年教师爱岗敬业培养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 3)加强青年教师业务培养:一是提高学历,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学位;4.)加强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参加工程设计或到企业挂职锻炼; 5)以老带新,进行全面指导。 6)加强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科研项目的研究,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现有1-2人能独立承担科研项目。几年来共培养青年教师2人,有的已成为教学骨干。 9.聘请企业兼职教师 教学团队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要求,积极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主要由具有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
六、专兼结合的制度保障
为使教学团队专兼结合的建设规划得以顺利实施,必须从制度上加以保障。通过制定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工作职责,界定其职责范围;建立规划实施领导小组会议制度,每学期初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确定学年实施重点和实施步骤,总结经验;建立规划实施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明确责任分工,追究失职责任。通过一整套制度,规范规划实施工作,最终保证教学团队专兼结合的建设规划工作目标和顺利实施。 1.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改革的要求,通过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专业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实施,进一步提高教学团队的职业性、开放性与适应性,激励专业教师提升实践能力,促进“双师型”教师成长; 2. 进一步健全管理机构,继续推进教学团队的理念更新、素质提高、潜能发挥, 3.积极探索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教学运行机制,推行学分制,支持工学交替完成学业。 4.进一步完善生产性实习组织与管理、顶岗实习组织与管理等有关规定,参照职业岗位(群)标准建立明确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 5.完善学生评师、教师评学、同行评课、专家评教、社会评人的教学质量互评制度,加强过程管理;按照社会评价标准和高职教育规律,建立企业参与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6.进一步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制定和完善双师素质教师团队建设保障措施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建设方案,致力于建设一支师德高尚、基础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致力于优秀人才引进和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提高,注重教师队伍结构的调整和教师实践能力提高,可有效保证保障专兼结合。 7.加强“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制定政策和措施,推进教学资源库建设和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强化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鼓励企业、社会和教师更多地为校企深度融合拓展更大的办学空间。 |